AI文献选读| AI (人工智能) 对客户参与和广告参与的影响—— 综述与未来研究议程
作者:微信文章当今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了环境和商业世界,AI营销模式的来临也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变革。能否更好地利用AI技术来构建全新的营销模式,将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
为了加快中国在AI营销理论研究和企业的应用性操作实践,本期选取国际消费者研究领域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24年的一篇综述性文献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ustomer engagement and advertising engagement: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进行批判性解读,希望能够给学界和实业界人士以全新启迪,更好地掌握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利用AI技术提高客户参与、广告参与,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一、文献信息
项目
内容
文章标题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ustomer engagement and advertising engagement: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作者
Clara Suraña-Sánchez(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企业管理系);Maria Elena Aramendia-Muneta(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商业与经济高级研究所)
发表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Wiley 出版,SSCI 收录,消费者研究领域重要期刊)
发表年份
2024 年
卷/ 期/ 页码
Volume 48, Issue 2, Article e13027
DOI
10.1111/ijcs.13027
APA
引用格式
Suraña-Sánchez, C., & Aramendia-Muneta, M. E. (2024).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ustomer engagement and advertising engagement: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8(2), e13027. https://doi.org/10.1111/ijcs.13027
基金支持
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MCIN/AEI/10.13039/501100011033)及欧盟NextGenerationEU/PRTR 项目(资助编号:TED2021-129513BC21)
二、研究背景
1. 技术革命与营销领域的变革
1)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近几十年,第四次工业革命(Faruk et al., 2021)催生了人工智能(AI)等颠覆性技术,其在营销、B2B 营销模式、品牌建设、产品管理及社交媒体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引发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如Abhishek & Srivastava, 2021; Chen et al., 2022)。
2)AI 的独特价值:AI 通过减少人类干预实现机器自主决策,在营销中可实时收集并分析数据,精准满足客户需求(Chintalapati & Pandey, 2021),成为连接企业与客户的核心工具。
2. 客户参与(CE)与广告参与(AE)的重要性凸显
1)客户参与(CE)的定义与目标:CE 是超越交易本身的企业- 客户关系培育,通过增值互动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形成情感联结(Gambetti & Graffigna, 2010);数字场景下,CE 可通过点击、点赞、评论等行为量化(Trunfio & Rossi, 2021)。
2)广告参与(AE)的定义与特点:AE 以吸引客户关注品牌为目标,依赖宣传推广而非长期关系建设,类似“短期吸引”(Kaczorowska-Spychalska, 2019);社交媒体广告可快速引发消费者响应,并对CE 产生中介效应(Anubha & Shome, 2021),AI 网红更能增强消费者信任(Alboqami, 2023)。
3. 现有研究的缺口
1)COVID-19 的催化作用:疫情后,利用AI 提升CE 的需求显著增加(So et al., 2021; Hentzen et al., 2022),但学界对AI 如何同时影响CE 和AE 的系统性研究不足。
2)研究碎片化:现有文献多为概念框架(如Hagen et al., 2020)或非特定领域的简要提及(如Chintalapati & Pandey, 2021),缺乏1991-2022 年长期跨度的全面梳理,且未明确AI、CE、AE 三者的关联机制。
3)实践与理论脱节:企业虽意识到AI 在CE 策略中的潜力,但尚未广泛落地(Paschen et al., 2019),亟需系统性综述为实践提供指导。
三、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作者提出3 个核心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 RQ),旨在填补理论缺口并指导实践:
1.RQ1:人工智能(AI)如何用于提升客户参与(CE)和广告参与(AE)?
a)核心目标:明确AI 工具(如机器学习、聊天机器人)与CE/AE 的具体关联路径。
2.RQ2:当客户被视为“已参与” 企业时,企业希望从客户那里获得何种反馈?
a)核心目标:厘清企业通过AI 提升CE 后,关注的关键反馈维度(如满意度、忠诚度、隐私顾虑)。
3.RQ3:社交媒体(SM)和社交媒体网红(SM influencers)是否能提升广告参与(AE)?
a)核心目标:验证社交媒体生态(尤其是AI 网红)对AE 的影响机制,回应业界对网红营销有效性的疑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遵循Feng et al. (2017)、Guo et al. (2019) 提出的四步法框架,具体流程如下:
1. 数据库选择
1)选取3 个主流数据库以确保样本全面性:
a)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全球认可度最高的学术数据库,覆盖高质量同行评审文献;
b)Scopus:收录2 万+ 同行评审期刊,学科覆盖广(Verma et al., 2021);
c)Google Scholar:补充前两个数据库未收录的灰色文献或跨学科研究(Akbari & Do, 2021)。
2. 关键词定义与组合
1)核心关键词:围绕“AI-CE-AE - 营销” 构建组合,涵盖同义词以扩大样本(如表1):
a)核心术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customer engagement”“advertising engagement”;
b)关联术语:“marketing”“digital marketing”“machine learning”“chatbots”“robots”;
c)组合策略:如“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ustomer engagement”“chatbots AND customer engagement” 等。
2)初步检索结果:2022 年3 月检索共获得54,139 篇文献(Web of Science 584 篇、Scopus 33,553 篇、Google Scholar 20,002 篇)。
3. 样本筛选(遵循PRISMA 协议)
3)筛选标准(表2):
纳入标准(Inclusion Criteria)
排除标准(Exclusion Criteria)
1. AI 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1. AI 与商业、经济领域无关(如医疗、工程领域的AI 研究)
2. 机器学习、聊天机器人、机器人在CE 中的应用
2. 非英文文献
3. AI 在广告中的应用
-
4)筛选步骤:
a)第一步:保留“同行评审期刊文章”,排除书籍、会议论文等,获得1,242 篇;
b)第二步:去重(654 篇重复),保留588 篇;
c)第三步:人工筛选标题和摘要(排除无关主题、非英文),最终获得190 篇有效样本;
d)信度检验:两位作者独立筛选,分歧率<10%,剩余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编码一致性> 90%。
4.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1)VOSviewer 1.6.18:用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可视化,具体参数:
a)关键词阈值:最少出现2 次(632 个总关键词中100 个达标);
b)术语清理:合并同义词(如“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chatbot/chatbots”),删除无关术语(如“bibliometric” “systematic”);
c)可视化类型:以“网络可视化(Network Visualization)” 呈现聚类关系,“叠加可视化(Overlay Visualization)” 呈现关键词平均发表年份。
2)Leximancer 4.5:用于内容分析,通过贝叶斯方法识别文献主题关联,生成概念图谱,辅助识别未来研究方向。
3)绩效分析:从“年度发表趋势”“国家贡献”“期刊表现” 三个维度描述研究现状。
五、主题框架
本研究为综述类研究,无传统实证研究的“假设- 检验” 模型,而是通过VOSviewer 聚类分析构建“AI-CE-AE” 研究领域的主题框架,共识别出10 个核心聚类(Cluster),各聚类的关联与定位如图4(关键词可视化)、图5(聚类占比)所示,具体聚类信息如下:
聚类
编号
聚类主题
核心关键词
平均发表
年份
核心内容概述
1
数字营销聚焦
数字营销、移动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电子商务
2019.59
数字营销的演进(2010s 兴起,2014 年后加速),移动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对CE 的驱动作用
2
广告参与:网红与社交媒体的应用
社交媒体、网红、情感分析、广告效果
2020-2021
社交媒体广告提升AE,网红通过点赞、评论量化参与,AI 网红增强消费者信任
3
营销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增强现实
2019.91-2020.09
AI 是营销颠覆性技术,可预测市场反应、优化客户细分,与增强现实结合提升体验
4
客户参与的基础
客户体验、忠诚度、隐私、颠覆性技术
2021
AI 通过提升服务质量、隐私保护增强CE,但服务行业(如酒店)仍需人类互动
5
机器人吸引客户的应用
B2B 数字营销、机器人、自动化
2011-2020
机器人(如搜索引擎、酒店服务机器人)作为客户吸引工具,提升B2B/B2C 互动效率
6
客户吸引策略
营销、客户参与、品牌参与、客户忠诚度
2018.48-2020.5
客户参与→情感联结→忠诚度,AI 聊天机器人强化客户- 品牌关系
7
数字沟通工具对B2B 市场的影响
B2B 营销、自然语言处理、数字中介
2019-2020
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数字工具优化B2B 客户需求识别,提升跨企业协作效率
8
聊天机器人:客户服务新工具
聊天机器人、客户服务、新兴市场
2020.45
聊天机器人提升客户满意度,助力品牌认知,在新兴市场是CE 的关键工具
9
最新技术工具
区块链、数据分析、大数据
2021
区块链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分析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支撑AI 营销决策
10
编程范式聚焦
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
2020
数据驱动工具与AI 结合优化营销决策,但侧重技术实现,与核心主题关联较弱
4)聚类关联逻辑:聚类3(AI 核心)为中心,连接聚类1(数字营销)、聚类2(AE)、聚类4(CE 基础)、聚类8(聊天机器人),形成“AI→营销工具→CE/AE” 的核心路径;聚类5(机器人)、聚类7(B2B)、聚类9(新技术)为延伸应用,聚类10 为技术支撑。
六、研究结论
1. 研究演进趋势(1991-2022)
1)1990s(1991-2002):萌芽期,仅3 篇文献,未明确提及“AI”,但Blattberg & Deighton (1991) 首次提出“AI 可通过学习改进客户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2)2000s(2003-2012):探索期,研究聚焦“AI 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应用”,开始关注技术落地可能性;
3)2010s(2013-2022):爆发期,2018 年后文献激增,2021 年达峰值(81 篇),研究覆盖AI 工具(聊天机器人、大数据)、社交媒体营销、B2B 应用等全领域。
2. 研究贡献分布
1)国家贡献:41 个国家参与,美国(39 篇,占比20.5%)、印度(17 篇,8.9%)、英国(15 篇,7.9%)为前三,美国贡献量是第二名的2 倍以上(表3);
2)期刊贡献:190 篇文献分布于120 种期刊,集中度低但领域聚焦,前两位期刊为《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2 篇)、《Journal of Advertising》(8 篇),均为营销领域顶刊(表4)。
3. 核心研究发现(对RQ 的回答)
1. RQ1:AI 提升CE 和AE 的路径
1)工具层面:
a)聊天机器人:比无经验员工高效4 倍,可提升CE 和忠诚度(Luo et al., 2019; Rajaobelina et al., 2021);
b)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优化客户细分(Brei, 2020)、预测市场反应(Fernández-Rovira et al., 2021),实现个性化推荐;
c)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如零售场景的AI 嵌入混合现实展览,显著提升CE 和忠诚度(Sung et al., 2021)。
2)机制层面:AI 通过“实时数据收集→需求分析→个性化互动→情感联结” 提升CE,通过“精准广告投放→网红信任背书→快速响应” 提升AE。
(2)RQ2:企业期望的客户反馈
1)核心反馈维度:客户满意度、品牌忠诚度、隐私顾虑、服务质量评价;
2)反馈价值:通过AI 收集反馈可优化服务(如酒店行业的人类- 机器互动平衡)、调整营销策略(如B2B 领域的数字中介优化)。
(3)RQ3:社交媒体与网红对AE 的影响
1)社交媒体:是AE 的关键载体,通过点赞、评论等实时互动提升广告效果(Yang et al., 2016),对CE 有中介作用;
2)网红营销:传统网红通过情感分析优化内容(Abhishek & Srivastava, 2021),AI 网红可增强消费者信任并驱动购买行为(Alboqami, 2023; Sands et al., 2022)。
4. 未来研究议程(基于Leximancer 分析)
1)数据与客户的关系:探索大数据如何改变客户决策逻辑,尤其是旅游、零售等行业的应用;
2)AI 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AI 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中的伦理边界(如Grinbaum, 2018);
3)新兴技术融合:区块链在广告溯源中的应用、生成式AI 对广告内容创作的影响;
4)行业与文化差异:不同行业(金融、医疗)、不同文化背景下AI 对CE/AE 的影响对比;
5)实证验证:通过实验或调研检验AI 与CE/AE 的因果关系,弥补当前综述研究的不足。
七、创新与不足
1. 主要创新点
1)理论填补空白:首次对1991-2022 年AI、CE、AE 三者关系进行全面文献计量分析,厘清了研究演进脉络,解决了现有研究碎片化问题;
2)方法创新:结合VOSviewer(聚类可视化)与Leximancer(内容分析),从“量化趋势+ 质性主题” 双重视角呈现研究现状,提升结论可信度;
3)实践指导价值:明确CE 与AE 的本质区别(长期关系vs 短期吸引),为企业提供“AI 工具选择→社交媒体运营→客户反馈优化” 的完整路径;
4)未来议程明确:基于聚类缺口和Leximancer 概念图谱,提出可操作的未来研究方向,避免学者重复研究。
2. 关键不足(批判性评价)
1)样本筛选偏差:
a)排除非英文文献,遗漏非英语国家(如日本、德国)的重要研究,可能导致“西方中心主义” 偏差;
b)Google Scholar 检索结果虽多(20,002 篇),但筛选依赖人工,可能遗漏低被引但有创新的文献;
2)分析深度不足:
a)文献计量侧重“数量- 关键词- 聚类”,未对文献的研究方法(实证vs 概念)、结论矛盾点(如AI 在服务行业的人类替代争议)进行深度分析;
b)未区分“AI 类型”(如弱AI、强AI)对CE/AE 的差异化影响,分析颗粒度较粗;
3)时效性局限:研究截止到2022 年2 月,未涵盖2023-2024 年生成式AI(如ChatGPT)在营销中的应用,错失最新趋势;
4)行业与文化视角缺失:未探讨零售、金融、医疗等行业的差异,也未分析文化维度(如集体主义vs 个人主义)对AI 接受度的影响,结论普适性受限;
5)实证缺失:作为综述研究,仅梳理现有文献,未通过实证数据验证“AI→CE/AE” 的因果关系,无法回答“AI 投入与CE 提升的投入产出比” 等实践关键问题。
八、心得感悟
1. 理论层面:为AI 营销研究提供“地图式” 指引
本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AI与CE/AE研究的“系统性文献地图”——10个聚类不仅呈现了当前研究的核心领域,更揭示了“技术(AI)→工具(聊天机器人/大数据)→结果(CE/AE)”的逻辑链条。这对学者的启示在于:若要开展后续研究,可从“聚类缺口”切入(如聚类9的区块链与AI融合、聚类10的数据驱动决策在营销中的落地),避免陷入“碎片化探索”。
同时,研究明确了CE与AE的本质差异(长期关系vs短期吸引),纠正了现有文献中“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误区。例如,企业若目标是提升客户忠诚度(CE),应优先布局AI聊天机器人和个性化服务;若目标是短期品牌曝光(AE),则可侧重AI网红和社交媒体广告——这种“目标-工具”匹配的理论框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变量定义。
2. 实践层面:企业AI 营销的“决策清单”
对企业而言,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工具选择:根据行业特性选择AI 工具(如零售行业用AR 混合现实,金融行业用聊天机器人提升服务效率);
2)网红营销优化:不仅要关注传统网红的粉丝量,更需利用AI 进行情感分析(如分析网红内容的正面情绪占比),并尝试AI 网红以增强信任;
3)风险规避:重视客户隐私反馈,避免因AI 算法的“黑箱特性” 引发客户抵触(如服务行业需平衡人类互动与机器服务的比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指出“美国在AI 营销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但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研究增速较快。这提示中国企业:可结合本土文化(如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生态)探索“本土化AI 营销模式”,例如利用AI 分析短视频内容偏好,提升AE 的精准度。
3. 未来趋势:AI 营销的“跨学科” 与“精细化” 方向
从研究演进看,AI 营销已从“技术可行性探讨”(1990s)转向“行业应用与伦理规范”(2020s 后),未来将呈现两大趋势:
1)跨学科融合:AI 营销需结合计算机科学(算法优化)、心理学(消费者信任机制)、伦理学(数据隐私)—— 例如,如何通过算法透明化提升客户对AI 推荐的信任,需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
2)精细化落地:企业将从“泛化AI 投入” 转向“精准场景应用”,例如医疗行业用AI 聊天机器人进行患者随访(提升CE),文旅行业用AI 生成个性化旅游广告(提升AE)。
此外,生成式AI(如ChatGPT、MidJourney)的兴起为AI 营销带来新机遇—— 如何利用生成式AI 自动创作广告文案、设计产品推荐话术,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议题。而本研究因时效性局限未涵盖这一领域,也为后续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缺口。
4. 反思:AI 营销的“人文关怀” 不可缺失
研究中提到“服务行业(如酒店、医疗)仍需人类互动”,这一结论具有深刻启示:AI虽能提升效率和个性化,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情感联结。例如,酒店客户对“人类前台服务”的满意度仍高于机器人(Pasca et al., 2021),这提示企业在AI营销中需保持“技术工具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AI是“增强人类互动”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手段。
这种“平衡思维” 对管理学研究也有启发:未来AI 营销研究不应仅关注“技术效果”,更需关注“人机互动的边界”“消费者对AI 的情感接受度” 等人文议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技术驱动” 与“客户价值” 的双赢。
参考文献(APA 格式)
1)Abhishek, & Srivastava, M. (2021). Mapping the influence of influencer market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39(7), 979–1003. https://doi.org/10.1108/MIP-03-2021-0085
2)Alboqami, H. (2023). Trust me, I'm an influencer!-Causal recipes for customer trus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luencers in the retail industry.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72, 103242. https://doi.org/10.1016/j.jretconser.2022.103242
3)Blattberg, R. C., & Deighton, J. (1991). Interactive marketing: Exploiting the age of addressabilit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3(1), 5–14.
4)Feng, Y., Zhu, Q., & Lai, K. H. (2017).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58, 296–307.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17.05.018
5)Gambetti, R. C., & Graffigna, G. (2010). The concept of engagemen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ongoing marketing deb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2(6), 801–826. https://doi.org/10.2501/s147078531020166
6)Guo, F., Ye, G., Hudders, L., Lv, W., Li, M., & Duffy, V. G. (2019). Product placement in mass media: A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48(2), 215–231. https://doi.org/10.1080/00913367.2019.1567409
7)Kaczorowska-Spychalska, D. (2019). How chatbots influence marketing. Management, 23(1), 251–270.https://doi.org/10.2478/manment-2019-0015
8)Liberati, A., Altman, D. G., Tetzlaff, J., Mulrow, C., Gøtzsche, P. C., Ioannidis, J. P. A., Clarke, M., Devereaux, P. J., Kleijnen, J., & Moher, D. (2009). The PRISMA statement for reporting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studies that evaluate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PLoS Medicine, 6(7), e100010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0100
9)Luo, X., Tong, S., Fang, Z., & Qu, Z. (2019). Frontiers: Machines vs. humans: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bot disclosure on customer purchases. Marketing Science, 38(6), 937–947. https://doi.org/10.1287/mksc.2019.1192
10)Paschen, J., Kietzmann, J., & Kietzmann, T. C.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rket knowledge in B2B marke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34(7), 1410–1419. https://doi.org/10.1108/JBIM-10-2018-0295
11)Suraña-Sánchez, C., & Aramendia-Muneta, M. E. (2024).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ustomer engagement and advertising engagement: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8(2), e13027. https://doi.org/10.1111/ijcs.13027
12)Sung, E., Bae, S., Han, D.-I., & Kwon, O. (2021). Consumer engagement via interac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ixed re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60, 102382. https://doi.org/10.1016/j.ijinfomgt.2021.102382
13)Verma, S., Sharma, R., Deb, S., & Maitra, D.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arket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 Insights, 1(1), 100002. https://doi.org/10.1016/j.jjimei.2020.100002
14)Yang, S., Lin, S., Carlson, J. R., & Ross, W. T. (2016). Brand engagement on social media: Will firms' social media efforts influence search engine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32(5–6), 526–557. https://doi.org/10.1080/0267257X.2016.11438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