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AI凶》读书心得:AI强大,人更要“凶猛”
作者:微信文章一直都是万维钢老师的忠实粉丝。国庆期间,我跟着快刀青衣一起共读了万维钢老师的新书《人比AI凶》。书名很有意思:我们平时总觉得AI强大到“凶猛”,甚至要取代人类,可万老师却偏偏说,人比AI更“凶”。
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哪款AI更厉害”的工具手册,而是不断提醒:在AI时代,人与AI的分工关系正在被重塑。AI越来越强,但人并不是无用的陪衬,而是要在某些独特的领域更好地发挥。
书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培训和辅导企业时的真实场景——尤其是人和AI之间,到底谁该负责什么的问题。于是,我把国庆几天的阅读和思考整理出来,算是一次和这本书的对话。
01|微决策:把“可能的正确”,打磨成“我的正确”
书里提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微决策”。它不是玄学,而是把控细节的连续小选择:每个词、每行版式、每个镜头,每一处都由人来定锚。宁愿慢,也要对每一个细节“亲自把关”;慢,是为了准,更是为了“像我”。
放在我的工作:
做PPT:一键生成很快,但常常“像谁都不像”。我更倾向让AI先出骨架,再逐页微调:信息层级、版式留白、图片调性、字号节律。一页页改,才有“我”的味道。
带FMEA班:AI能秒出完整模板,却无法替你做风险取舍。比如“这条失效要不要进清单”“这个探测措施在我们现场真有效吗?”——这些都是微决策。表格看似合规,不代表它合用。
写公众号:AI能一稿三千字,但哪句话是“我会说的”?哪个例子是“我相信的”?这一步不能外包。
一句话:AI给建议,人做选择。你就是你的微决策。
不是我们在使用AI,而是我们在通过AI表达自己。
02|知识革命:从“博雅”到“创见”
书中第二个让我震撼的点,是对知识工作的剖析。
作者把近百年知识工作的演变做了一个“水位图”:
民国时期随手写点感悟就能吸引读者;
论坛时代讲“干货”;
搜索引擎时代要求“准确”;
自媒体时代追“更新”;
到AI时代,必须给出独特洞见。
这一路走来,每一次工具升级,都在无情地抬高门槛。
AI已经碾压了“博雅型”的学问——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如今问AI更快更全。考证型的研究,AI也在快速赶超。唯一暂时守住阵地的,是“创见型”:原创理论与突破性思维。
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在培训和写文章时,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单纯的知识输出”越来越不值钱。以前讲VDA6.3、讲APQP,只要把条款讲清楚就行;如今“什么是条款”AI三秒就能讲清楚。真正值钱的,是为什么在这家企业“该这样做”,而不是“普遍该这样做”。
作者提炼了AI时代知识工作者的三种新能力:
调研力:不是知道得多,而是找到得快。
泛化力:能把一个行业的解法迁移到另一个行业。
调用力:把多工具编排成协作流水线。
03|人的底气:不是更聪明,是更“凶猛”
“人比AI凶”,凶在哪里?在执念、跃层和提问。
阿尔法思维:先人一步的超额收益。功能刚上线就拿来做差异化试验,这就是阿尔法;等大家都用了,你再用,只剩跟风。
跃层思维:不被现成规则牵着走,抬头看规则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老板说“抄竞品这个功能”,你可以回问:他要的是功能同款,还是被市场认可的确定性?如果是后者,那有更高杠杆的替代方案。
苏格拉底提问:六步追问(定义、假设、证据、他者视角、后果、反思),把症状剥到病因。比如良率低,到底是来料波动、工装松动,还是量具漂移?AI擅长给答案,人擅长找到“该问的问题”。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AI没有“动物精神”。它不会说“明知道风险大,但我就是想试试”。而人类的创造,往往就是靠这种冲动。很多后来称作“创新”的事情,起点都不是算出来的正确,而是忍不住的冲动。
所以,“比AI凶”,并非更聪明,而是更有主意、更敢背书。
04|富足心态:从“抢蛋糕”,到“做蛋糕”
最后一部分直接谈到心态。
作者批评了一种常见的“匮乏心态”:囤货、抢优惠、收藏课程却不学。背后的逻辑是:好东西有限,别人多拿我就少了。
但AI时代恰恰相反:信息几乎免费,工具门槛极低,机会像空气。真正稀缺的不是获取,而是取舍;不是知道,而是做到。与匮乏心态对应的,是“富足心态”:资源可创造、机会常出现、世界可应对、人与人可共赢。
“抢蛋糕 vs 做蛋糕”的比喻很直白:与其内卷抢切片,不如抬头去建厨房。AI就是做蛋糕的典型:它不是从谁那里夺来的,而是把一件好东西规模化供给。你用了,不会让别人用不了。
我的体验也很典型。以前我也爱“囤资料”,硬盘里动辄上千个PDF与模板,真正要用时反而“选择瘫痪”。现在我直接问AI:给我当下最合适的三本书或三套方案,然后读完一本再开下一本。富足时代的关键,不是多,而是咬住一口吃干净。
05|几句可能刺耳但诚实的话
别把效率误当成绩。AI让我们更快,但更快地产生没价值的东西,只是更快地绕远路。
别把合规当合用。合规是底线,合用是上限;AI很会把底线做得工整,但上限只能靠人抬。
别把替代焦虑当学习借口。真正让人落后的,从来不是不会,而是迟疑。AI时代,学会并用上,就是最好的护城河。
06|收束:愿我们“像人一样凶”
书里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你就是你的微决策。”
“决策,是把可能性变成真实性的过程。”
AI能把可能性堆到天花板,而把哪一种可能变成“我的现实”,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担当。
当我们从匮乏走向富足,从抢蛋糕转身去建厨房;当我们敢于提问、愿意跃层、坚持阿尔法试错;当作品里处处刻着“这是我的判断”——那一刻,人就比AI“凶”。
不是更冷酷,而是更有火;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有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