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热最终会如何收场
作者:微信文章最近其实可以聊的内容不算太多,一个是10月1号开始政府停摆,重要的经济数据如非农就业数据、CPI和PPI进入了空白期;另一个是美股在Q2和Q3财报之间的空档期。所以这期内容我会集中谈下当下中美出现的AI资本热浪,这个也是近期股市最热的话题,也是很有争议的话题。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当下AI计算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需要大量的建设,并且这些建设能够带来很大的收益,自己在车上不会是最后一棒;另外一部分认为AI技术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成熟,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商业模式,充斥着过度投资,并且部分操作可能涉及到金融欺诈、金融犯罪,这个泡沫马上就要破了。
在讨论AI狂热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九月份市场的表现。说实话,在这失去理性Fomo且充满期权操控的市场里面,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仅仅是个辅助了。(难怪巴菲特对于美股也有点失望了)当然作为技术爱好者还是会给些看法。SPX 9月份是上涨了3.53%,目前是进入了我之前说的“筑顶区间”的上沿,接近于黄线。这里要说明两点。1)当然我们不能够说在这根黄线处就一定会下跌,只能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位置,需要小心。目前看上去还是一个多头势能比较强的态势。也有可能因为fomo情绪很强烈而顺势突破,走出超调部分 2)之前预计是在这个位置会出现一个比较长时间(2个月)左右的横盘状态再下跌,但是的话如果后续是fomo,那不一定像去年12月到今年2月走出头部形态,很可能会出现闪崩。
中国资产这边港股继续是高歌猛进,恒生指数是略微突破了划的上升通道的上边沿,涨幅是3.88%。恒生科技在9月份的涨幅达到了6.9%,从技术形态来看呢,恒生科技是突破了2月份行情的高点,目前往上升通道的高点(7200点左右)在冲刺。港股的加速比我想象的要强很多。A股这边呢,上证指数上涨了0.64%,国家队通过大金融控盘,依然将指数压制在6124-5178这条年线的下方。似乎感觉是有一点点压不住的感觉了。(主要在国庆长假前券商出现了异动的行情,说明国家队有在进货)如果冲破了这条年线的话后续应该会有一段快速拉升的行情。
黄金在9月也是很猛,9月上涨了10.57%,接近4000点关口了。黄金今年表现是过于优秀了,年涨幅达到了48.22%。4000点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会遇到一些阻力。比特币今天也是创造了历史新高,日线收在了我们的阻力线上。目前看来黄金、比特币还有股市这三者已经是处于同一阵线上的了。后续对于危险信号的观察可以利用这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获取,如果后续进一步明确的信号,我会在公众号及时通知大家的。
九月份的行情主要还是继续着AI的Fomo的情绪。我们可以具体看下板块,美股半导体板块(SMH指数)上涨了12.43%,这个主要是得益于一个是存储芯片板块涨的很猛,如美光科技、希捷、西部数据等;另一个是一些芯片的基建的股票,如阿斯麦、应用材料等;应用软件板块IGV上涨6.39%,相对于半导体板块是落后的状态(是不是有机会呢);七巨头里面涨幅主要来自于谷歌、苹果、特斯拉和英伟达四个巨头(微软、亚马逊还有Meta是不是十月份会出来呢); 生物医药板块上涨11.55%,这个板块估值前期受到打压,目前估值依然很低;金融和消费板块基本没啥变化。A股这边代表芯片的科创50指数上涨11.48%(年:51.2%),代表达链的光模块上涨6.42% (年:79.39%),PCB板块上涨2.34% (年: 65.77%),代表果链的消费电子上涨1.80% (年:41.88%),电池上涨19.64% (年:72.92%)。科技方向我们再加一个机器人方向,这个方向上涨1.75% (年:41.43%)。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些科技方向最终涨幅差不多的话,消费电子和机器人还有10%左右上涨空间。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很多汽车公司后续是可以做机器人的,那么我们看汽车零部件这块涨幅为14.87% (年:44.34%),汽车整车这块涨幅为3.01%(年:13.66%) 大金融方向银行是下跌了6.82%,券商下跌了3.25%,国家队一直在控盘。其他的化工上涨4.91% (年:26.69%)、电气设备上涨9.38% (年:28.22%)、创新药4.51% (年: 42.21%)、医疗设备下跌0.85% (年:38.61%)。A股科技方向我主要关注汽车产业链这块(可以延伸到机器人产业链),另外对于其他方向里面化工、电气出海、医疗医药也纳入我选择范围中。港股这边如果恒生科技指数要进一步上涨,我认为汽车产业链这块是需要补涨的,对比科网股年64.10%涨幅、半导体201.30%以及Saas45.29%涨幅,汽车涨幅29.96%是不足的。这周新闻回顾内容不算太多,主要两个:1)美联储9月份降息25bp,这个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市场也计价这个降息的幅度。点阵图上看票委对于后续降息路径其实分歧是非常大的,当然鲍威尔的讲话和后续机构的反应还是把这次降息当作了预防式降息理解,就是为了经济衰退而提前采取的放水。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小非农数据在最近四个月出现了三个月的同比负增长,说明私营就业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之前我也有个图文专门提到了当前经济数据和实际感觉不同反映的是贫富两极的进一步撕裂。2)高市早苗被选上日本首相,她是安倍经济学的贯彻者。具体到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长多中期空。多主要是她主张宽松的政策,日元贬值,这会对于股市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推高目前资本市场的狂热程度。空主要是日元贬值导致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了,对于当前套息交易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可能会用一定的篇幅来谈下AI,因为AI是当下一个很火的交易。中美AI基建相关的股票是涨疯了。此外的话,涉及到OpenAI的各种操作是眼花缭乱。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就是对于涉及AI投资里面一些问题的厘清。如果你问我对于当下AI的态度,我相对理性地用简叙中的三句话来总结。AI是一场持续深远的科技革命,但当下的AI无法解决甚至加深了当下各国经济中出现的滞胀问题,当下的AI投资狂热是场有预谋的金融犯罪。1 - AI是一场持续深远的科技革命AI本质上是对于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辅助做出决策的一个过程。我自己在硕士期间也做些AI相关的内容,博士期间也尝试在EDA一些stage做了些AI方法使用的探索。我对以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范式(类似kernel/CNN/GAN) 应该了解的会多一点,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LLM研究范式和具身智能研究范式知道的比较少。从我的理解上来说,AI目前主要还是在一些对于可理解性和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领域应用的比较好,因为目前的AI主要依赖的还是深度神经网络,但深度神经网络的优化实际上是用非线性函数组合成,一个是非线性函数本来没有很强的物理意义,另一个优化过程是一个非凸优化的过程,非凸优化目前在学术界都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未来的星辰大海是能够使得AI真正像人类智慧一样,这个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长途是promising的。接下来讲讲AI的应用吧。最早期是模式识别的任务,比如经典的人脸识别、动作识别等。当时我记得做这几个任务的时候国内有一个四小龙(我觉得很多现在年轻的朋友都没听说过)——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我记得商汤背后的MMLab当年是把人脸识别做到99%了,旷视是把发ResNet的孙剑给挖到了。技术厉害吧,然后呢。这里面商汤和云从是上市了,旷视和依图连上市都没上,上市那两家也是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问题在哪里?这些公司他们是纯技术公司,但没有应用场景相关的业务,拉业务还得找互联网企业去拉(应用场景都被这些大厂囊括)。但AI领域目前是高度开源化的,并且不涉及到机械结构之类的,意思是研究成本很低(我觉得比机器人还要低,你看AI会议动不动就几万篇论文),那人家大厂不自己雇几个人搞下,非得找你们这些独角兽给你们付钱。第二阶段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我把它归纳为大数据中知识发现和智慧的整合。就像目前的LLM,我们给他一些提示,然后他会在以往的海量数据的训练记忆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够以一个比较通胀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个主要依赖于Transformer技术、生成技术和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这个更多依赖于大数据的拟合,即使产生一些新的答案也是依赖于数据,只是这个答案越来越逼真了。所以说这一阶段主要影响的有两类对象:1)LLM技术严重影响第三产业,因为跟文本相关的记忆性的知识获取和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廉价了。这里面包括各种客服、文员;金融中的咨询、财务、行业报告撰写员;法律顾问;动画广告设计、插图员;主播带货推销、播报员;初级普通程序员(不需要很强的领域知识的),比如前端开发等。这个正是很多年轻人从事的,我因此称之为第三产业危机。2)LLM也会让拥有众多私有数据及应用场景或者拥有快速验证LLM产生解决方案是否可靠的企业受益。比如,医药领域的CRO(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之类的),创新药企业能够很快地通过Alphafold发现一个新的分子结构,但他需要把这些分子结构拿去这些CRO做实验,这些CRO机构就能够快速赚取大量的实验费用。目前阶段的AI其实是非常有利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的(物化生中生物是研究最不透底的领域,并且生物这个研究高度依赖于信号和信息),这也是我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看好生物医药的原因。第三阶段就是目前很多人在讨论和研究的AI智能体(具身智能),就是要让AI最终像人一样自主决策,不需要人工的干预,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这个阶段是想象力最大的,当然这个不仅是与AI相关,还与机电控制算法、对于更加实时复杂场景的理解,需要很高的精度并且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更高。这方面主要做的就是特斯拉,这也是我之前说过特斯拉是七巨头里面最有想象力的公司(能源网络、自动驾驶、机器人)这阶段是未来的终极形态,但目前从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最后讲一讲AI基建,因为现在很多火热的股票是和AI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其实很多人目光还是盯上了半导体芯片这块,但半导体这块再怎么发展他是边界的1)物理边界,做的再小会发生隧穿效应,意味着芯片PPA提升其实是有限度的2)大模型的性能在内地和美国湾区华人内卷下优化达到极致,这时候不需要更多的训练芯片(严重打击英伟达),只需要根据调用需求做相应推理芯片的适配就行所以这块在世界范围内不是啥增量的东西(唯一的增量就是中国进行的国产化替代)我更关注的是能源建设这块,因为AI这种密集型计算的方式是非常消耗能源的
挖掘更高效的能源、构建支持AI的能源网络其实是AI基建更重要的主题,也是更值得长久去投资的。这里面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下伯克希尔的布局,我知道很多人看不上伯克希尔,就像如今的小登嘲笑老登一样。但伯克希尔的布局不仅仅是巴菲特自己的炒股,他有很多能源方面的部署。第一个是传统石化,例如雪佛龙和西方石油。最近他们还收购了西方石油下的重要的化工公司;第二个是伯克希尔旗下有一个能源公司,其中涉及到美国很多电网的建设
第三个是巴菲特选择的接班人阿贝尔就是做能源投资出身的,很多人嘲笑巴菲特落伍了没参与AI,或者担心巴菲特去世之后伯克希尔会怎么样,完全不用担心。人家早就在能源上做了宏伟的布局,早早就参与了AI这场游戏了。2 - 当下的AI无法解决甚至加深了当下各国经济中出现的滞胀问题这个其实上篇也讲过,很多国家政府希望AI能够和上世纪互联网革命一样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摆脱当前滞胀的经济困境。实际上最终事与愿违,当下的AI技术还达不到对于生产力极致提升的效果,相反会带来两个副作用。1)加深经济停滞:前面也提到过伴随AI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失业潮,这也是当前年轻人从事的工作。社会失业率增加,没有收入,自然社会消费会减少,之前也专门提到过现在美国的消费集中于富人带来的消费了。2)加深通货膨胀:AI叙事一方面本身就带来AI相关的公司估值急剧膨胀,使得股市和当前实体经济脱节的现象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带来的经济停滞使得各国央行继续采用降息大放水的模式,货币进一步贬值,原材料和必须生活品价格进一步提高,造成输入性通胀。3 - 当下的AI投资狂热是场有预谋的金融犯罪这里主要讲两个点,第一个是对于涉及OpenAI的大量关联交易我个人的解读,第二个也是揭露一些机构长久以来“低位疯狂看空,高位疯狂唱多”的行为。1)OpenAI的关联交易
这里我借用twitter上JustDario的一张图,并在这张图上做了一些补充。这里面不仅涉及到美国主要半导体和AI公司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牵扯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以及欧洲乃至中东的资本。所有的这些都参与到了这场交叉持股互相投资的庞氏骗局中了。我们先把JustDario画的做一些关联做一些总结:1) 微软是OpenAI最早期的投资者,投资了130亿美元。早期OpenAI需要向微软缴纳20%的收入,根据最新协议是逐渐减少到8%。并且目前OpenAI不需要依赖微软的云服务,可以自己找算力,允许OpenAI继续将自己重组为一家营利性公司。2)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获得OpenAI的非控股股份。另外OpenAI以现金的方式购买英伟达的芯片(主要用在甲骨文搭建的云端上)3)OpenAI已签署合同,在未来约五年内从甲骨文购买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该协议将从2027年开始执行,所需的4.5GW电力容量相当于两座胡佛水坝的发电量,足以供应约400万户家庭用电。4) 甲骨文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商,需向英伟达大量采购GPU硬件以建设数据中心5) OpenAI宣布将采购和部署多达6吉瓦的AMD Instinct系列GPU,潜在销售额高达900亿美元。作为交换,AMD向OpenAI发行了以每股0.01美元行权价购买至多1.6亿股AMD股票的认股权证。根据计算,如果未来AMD股价涨至600美元,那么OpenAI潜在的1.6亿股股份,总价值将达到960亿美元,这个金额大致相当于协议交易中涉及的硬件设备价值。(AMD股价上涨的话,OpenAI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6)CoreWeave是英伟达H100、H200等顶级数据中心GPU的最大买家之一。它们投入巨资构建了由数万颗英伟达GPU组成的超大规模云计算设施。Nebius构建欧洲的数据中心,其中也是大量买了英伟达的GPU。而英伟达对他们也进行了股权投资,英伟达占有CRWV 7%的股份,持有NBIS 120万股。7) 微软(MSFT.US)与Nebius(NBIS.US)达成了一项为期多年的协议,协议金额近 200 亿美元,旨在从这家从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分拆出来的科技公司那里获得人工智能云计算能力。微软是CRWV的最大客户。然后我又将这个链条作了一些补充8)软银即将完成对OpenAI的400亿美元初始投资,其投资前估值为2600亿美元。据悉,软银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支付这笔资金,第一笔付款最早将于春季支付,最多可以筹集其中的100亿美元。这不仅意味着OpenAI的投资后估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也意味着软银将取代微软成为OpenAI的最大股东。而软银收购了ARM,持有ARM将近80%的股权(意味着软银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RM的股价)9)黑石已投入超過 1000 億美元收購資料中心企業及提供貸款,同時投資建築公司、天然氣發電廠和相關設備。KKR、貝萊德等投資巨頭也集體投入數千億美元。10)博通获得OpenAI 100亿美元的定制芯片大单11)Altman在首尔签署了一份意向书。该协议旨在将三星和海力士,纳入到英伟达和甲骨文等巨头也参与其中的星际之门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中。秘密前往台湾访问鸿海和台积电讨论合作计划。OpenAI已与立讯精密达成协议共同生产未来设备。这个计划看上去是左手倒腾右手上天,反正是把人绕迷糊了。但是我们来看下OpenAI的收入和支出,大概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OpenAI 2025 年7 月的年化收入达到了120亿美元,运营亏损为78亿美元,净亏损更是从去年同期的31亿美元急剧扩大至135亿美元。再看看上面新签的一些订单,甲骨文每年500亿美元,博通100亿美元,这个缺口增加了600亿美元。OpenAI不依靠自身估值的膨胀是坚持不下去的。
这个时候OpenAI盯上了两样东西,第一样是芯片巨头英伟达和AMD的资金投入,正好他们之前是抱团取暖。这两家大厂一方面他们的AI芯片在中国市场受到了阻力,另一方面的话许多互联网大厂如谷歌、微软都开始采用自己的推理芯片,Meta则是AI计划受到了挫折。这两家芯片巨头需要签订大量芯片订单来增加他们的应收款项来维持住他们的营收和利润,而OpenAI非常需要资金来提升自身的估值水平。正好二者一拍即合。第二样是外部的一些投资,比如软银。
这个循环里面都是一些协议,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那么支撑他们的钱从何而来呢?第一就是政府投资、金融机构的借贷(私募借贷)及投资,比如甲骨文他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但OpenAI不一定马上有钱给他,怎么办?那甲骨文就会去找像黑石之类的私募,跟他说数据中心建立会给他什么好处,然后以某些物品作为抵押来获得一笔贷款。第二个是估值的膨胀,就是涉及到这个循环的所有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暴涨,而这个估值膨胀的钱来自于投资者。
这个循环可以吹到天上去,但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就在于宏观经济环境和资金的流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借贷的利率和各国之间的汇率。一旦宏观环境恶化、流动性趋紧、债务利率上升,那么这些借贷的资金需要回笼。很多人说突破口在OpenAI、甲骨文或者英伟达上面,我觉得最终终结这个循环的会是给OpenAI、甲骨文等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上面,他们会最先暴雷。当然不排除到一定时候他们会在年初一样放个像deepseek一样的鬼故事提前撤资。这里重点关注的就是美元指数以及美元/日元的汇率情况。这两个不出问题循环暂时不会破。
具体上的建议是如果想参与AI投资赚些钱,有两条路可以走:a)做些投机,我觉得重要就是抓那些和这个循环有关联但是没正式宣布加入进来的。举个例子,软银要给OpenAI和星际之门投资,但软银自己没那么多钱,你觉得软银会怎么做?显然就是疯狂拉升ARM的股价啊,所以不排除后面OpenAI和ARM达成战略合作的可能。但别上头,参与这个循环必定就是投机。b)投资的角度建议一个是投资AI基建的能源端,一个是AI应用比较成功的生物医药端。
2)关于评级机构一些吐槽这次AI狂热中进一步凸显了评级机构“低位极致打压,高位疯狂唱多“的丑态,也是我看到的。一个是百度的例子啊,百度我其实在6月份的时候推荐过一次,我说百度感觉有点被评级机构刻意打压了,当时机构给的理由是
我当时的评价是:
然后百度大概是9月份的时候开始暴涨,磨了差不多四五个月才涨。当然上涨主要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自研芯片,然后阿里巴巴自己也吹了一波牛皮。机构对于这个开始fomo了,开始纷纷入场。现在的评级变成了
智能云、智能驾驶和昆仑芯一直都在,一直和国有企业都有签订订单。80-90美元的时候看不到他的价值,140美元的时候就发现了。然后的话广告业务有变化么,140美元时候就忽视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Adobe,最近这个机构给Adobe的评级是
但我在财报里面却看不到受到AI影响了,Adobe的营收和eps都维持10%的增长,Forward PE下降为15.86了,有点低估了。而且问题是人家财报不仅没有证据受到AI的影响,他自己也有AI的产品啊,增长也很好。
这些评级也是造成AI泡沫潮中Fomo的重要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