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4 10:12

李仪:面对AI,何谈底线?

作者:微信文章
有人说,面对AI的冲击,文学艺术是最后一道底线,这话本没有错,因为在现代科技面前,文学艺术是人类最后的共情领域;但是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问世及其在写作上的惊艳表现,让人意识到,这一预言已经不灵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大语言模型,它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喂养和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自然文本,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尽管有人还在对AI文本说东道西,但人们不能不承认,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它的写作确实超出了一般水平甚至更好,否则也不会让一些真正的作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美籍华裔作家二湘就坦言,看完DeepSeek写的文章,“对文学创作和写字的前景颇感迷茫”,甚至干脆说,“我感觉人类已经写不过AI了”。郑渊洁更有意思,他尝试让AI用“郑渊洁的手法”写一篇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的故事,并且提前给AI设置好场景、角色和人物关系,结果AI只用4秒就写出来了。老郑说:那写得真好,杀了我也写不出来。我让它用郑渊洁的手法写,结果写得比郑渊洁还郑渊洁。最终,影响了几代人的童话大王就此封笔。



郑渊洁

我倒是挺佩服这样的作家,他们说的毕竟是实话,承认AI对文学的冲击,不像一些媒体说什么“人机共存”“人机共创”那样不着边际的大而无当的空话。

那么AI是不是真的破了文学艺术最后的底线呢?我认为起码在目前还不能这么说,如果文学艺术对于人工智能真的是一道底线,那么这道底线只能指的是写作主体自身,也就是从写作伦理包括写作行为角度考验写作者的道德底线。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这道底线早就已经破防,而AI的迭代发展,只不过为一些人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而已。

这里指的就是抄袭和“洗稿”两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写作现象。抄袭是赤裸裸的剽窃,只要原作者一经发现,真相就会大白。而“洗稿”则不同,尽管这种现象古已有之,但今日尤甚。所谓“洗稿”,当然也是一种抄袭方式,其方式方法很多,防不胜防,基本上都是对他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变得好像面目全非,但其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别人的。前些年,文学界和法律界都对网络和报刊频繁出现的“洗稿”现象进行过讨论,把“洗稿”认定为一种侵权行为,法院也有这样的判例。现在的问题是,语言大模型的出现,让“洗稿”变得更为方便,使用者通过输入指令,大模型就可以从海量的文章中筛选所需要的内容并在数秒钟之内组合成新的文本。这种“洗稿”行为可称为利用软件和代码进行替换的“AI抄袭”,是不设定对象的对众多原创作者的侵权。

问题还在于,在“人机共存”“人机共创”的口号下,这种抄袭和“洗稿”变得更加理直气壮起来,并且还有人在专业报纸发表文章,打出“工具说”,明确提出AI赋能媒介文学写作的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作者仅仅在“符号传达”这个最辛苦的写作环节借助AI的传达能力,完成作品初稿,而在作品的整体构思、细节推敲和修改完善等方面,主要由自己独立完成。二是作者在文学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作品整体构思、细节推敲和符号传达等,都充分借助AI写作。在这种写作方式中,作者与大数据模型之间的人机互动更为频繁,AI写作为作者提供了甚至包括虚构的细节等大量的参照内容,甚至是直接纳入作品的内容。该文强调:在这种写作方式中,作者通过主导人机对话,对AI写作的内容进行选择、修改和完善等,仍然发挥着支配性作用,AI所起到的仍旧是辅助作用。(详见《文艺报》2025年2月19日第五版《AI对写作不是威胁,而是有力工具》,作者孙玉明)

对此,我真感到脸红,这是什么逻辑!其实包括AI在内,任何技术都可以视做工具,但在文学创作领域,工具不能成为明目张胆抢劫的“刀子”,这是对写作伦理的最低要求。本来么,AI依托的是数据库储存的文学作品,一个作家身不动膀不摇,依靠AI就能轻易获取别人的写作成果供你筛选、组合成新的文本,这跟强盗有什么区别!

我记得十几年前,一些商业意识强的大景区搞游记散文征文,评委从大量的来稿中发现很多作者根本就没到景区来过。我本人有位新疆朋友就曾写过这样一篇景区征文,让我帮忙把关,我说远隔几千里,你去过吗?他说网上不是有景区介绍嘛。后来我看到有人谈给景区征文当评委的事,说一旦发现这样的文字,写得再好也不能入选。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说你不在现场就不能写出相关景区文章,但人家要求的是游记啊,这两者不能混淆。由此看来,那时人们对写作的要求是有底线的,而现在的作者,面对AI,何谈底线,底裤都没有,因为AI太方便啦。这“甜头”吃的,简直让人把持不住。

添乱的还有,一些地方文学组织“与时俱进”,以办班、讲座等形式指导作家进行AI写作,一些自媒体也开始发表AI写作文本和评论,甚至包括某些文学刊物也开展由AI参与创作的征文大赛,引导作者与DeepSeek等AI工具共谱“文学新章”。这些做法让人瞠目结舌,如果这也算“人机共存”“人机共创”,那么随着AI的迭代发展,人类在文学创作上还能占据什么位置?



AI生成的作家使用AI写作的图片

某种程度上说,文学创作是极端的个体行为,其创作过程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色彩,其神秘性就在于如何把握飘渺的灵感。灵感的诞生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的深度介入,甚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作者透支生命,耗费大把的时间,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作为算法的AI,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对文学创作的介入,像个“愣头青”,完全是一种人为的“误会”。

说到底,什么是文学?文学与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利用AI洗稿算不算文学?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的人们,困扰着人类。当然,也有人据此要对文学重新定义,但是重新定义的文学跟得上AI的脚步么?你不知道明天的AI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文学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文学自由谈》2025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识别下图“码上订”二维码,订阅2025年未出版《文学自由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仪:面对AI,何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