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下,怎么做完卵?
作者:微信文章Open AI的Sora2.0即将上线,虽然1.0经历了一些争议,但对于大模型的迭代可以多点包容和耐心。今天大数据给我推送了好些个AI文生视频以及AI辅助影视创作的内容,感叹AI作为生产力工具嵌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进度还是快于预期。
身边很多人已经常规使用豆包和元宝进行一些日常搜索、解答。AI对于信息的初步收集和筛选,归纳整理式的工作,可以说真的比绝大部分人的效率高,结果呈现也要好得多。辩证思维和观点创新也能给到一些启发和引导。我现在一般看功能更新和新的AI工具出现基本都会尝试一下。能想象对于有些工作需要的固定场景和模式化的内容,AI工具确实能带来不少的效率提升。下图是我用提示词做的图片和短视频,豆包的能力略强,元宝输出的结果偏漫画画质。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要给孩子在学习平板上下一个AI工具,纯粹就是为了娱乐和启蒙。我希望他多去提问题,多问为什么,多注重思考的过程,把和AI交互融入日常。得经常要把孩子的脑子从教室里求答案评对错的氛围里抽离出来。
我们现实世界对于人才的选用标准和实际需求一直在变化。
没错,这表格也是AI做的图。
可以看到,从古到今,选拔人才的特点有一个规律就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学习战略到操练战术,从虚到实。选拔标准其实是降低了,以前的制度是为了发掘CEO服务的,现在则是为了培训基层员工定的流程手册。好的方面是机会更普遍了,宰相起于州郡,将军行于行伍。不好的一面是人才的综合能力更弱了,普遍都是专才。培养的方向从以前既要学会开车,还要学会造车,更要自己修车,甚至还得修路和导航。到如今会一样就行,360行,行行出状元。人才变成了一个个符合标准的螺丝钉,简称工具化。
AI的出现则让工具化的培养方式显得岌岌可危,那些已经过时和即将过时的方法论、认知还在被高强度的灌输给孩子。在这个生产力变革节点的年代,我想起互联网刚普及时泡泡网的李想(现理想汽车)、网易打工的徐波(现多益网络)、牛博网的罗永浩(现交个朋友)…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家长真的比学校重要的太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