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以AI赋能德育创新,用法治涵养时代新人
作者:微信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2035年远景目标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数字化转型与价值观重构并行的今天,如何将AI技术融入德育实践,如何以法治精神滋养儿童心灵,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AI赋能:构建智慧德育新样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德育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利用AI技术创设沉浸式德育场景,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谦让之美;借助智能测评系统可以分析学生课堂微表情,精准捕捉情感共鸣点。使用“AI小法官”法治教育程序,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体验程序正义;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德育难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德育工作既有科技锐度,更有人文温度。
德法兼修:筑牢核心价值观根基。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主阵地,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讲授《宪法是根本法》时,我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宪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社区议事规则与民主协商的内在联系;讲授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我又融入容县当地采茶戏的主题探究,在学习中了解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这样的民间艺术,让文化自信在体验探究中生根发芽。
知行合一:创新德育实践载体。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哲学。我构建“三维实践体系”:在班上我开展“道德法治银行”积分系统,设置文明礼仪、助人为乐等道德加分项激励学生,以及迟到早退、破坏公物等违规扣分项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成立“班级和解小组”,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调解矛盾。设置“道德树洞信箱”,匿名收集班级问题,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法治故事会”,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分析校园欺凌等行为。通过多元形式将道德浸润与法治约束有机结合,既能构建有序班集体,更能培养具有规则意识、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实现“立德树人”与“法育未来”的双重目标。
协同育人:构建德育生态共同体。新时代德育需要打破校园围墙。我建立了“家校共育”协同机制,与家长共同探索亲子沟通技巧,倡导家长参与制定《家庭道德契约》,将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衔接,(如“每日家务分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通过家庭会议协商修订,培养平等对话习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这种家校协同育人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面向2035,小学德育既要传承“蒙以养正”的教育智慧,更要拥抱“数智赋能”的时代浪潮。作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教育本质,以创新精神探索育人路径,让道德之花在法治土壤中绽放,让人工智能在育人实践中生长。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传统美德底蕴,又具数字公民素养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作者陈思系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德育处副主任)
来源: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
初审:刘林红审核:玉昆灵特约编辑:刘 欢
投稿邮箱:rxjyj123@163.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