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还要继续写下去吗?
作者:微信文章TEACHERS' DAY
“AI写文章太快了。”
“学汉语言文学还有出路吗?”
“AI写得又快又好,感觉我们都不用写了。”
......
最近,沉寂已久的同学群突然热闹起来,大家讨论着AI带来的便利,更产生了“AI焦虑”。
在这个诗词和小说都可以AI合成的年代,我们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一定也是很多写作者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看到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网络上和大家告别的时候,真的挺难过的。他说AI只用4秒也写得比自己好。
曾经,我们坚定地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AI合成的文字永远无法比。但是,某一天我用AI几秒钟就写好了一篇文笔优美、结构严谨的文章时,我真的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AI写梦和笑,意象精致,辞藻华丽。“在梦的褶皱里,人拾起时光的碎片,拼成自己的倒影。”“我把笑靥绽作蒲公英,灵魂在春风里播下会跳舞的种子。”
它的遣词立意直接轻易穿透了我们多年勤学苦练筑起的高墙,那些我们需要彻夜推敲的典故,AI可以须臾间上下穿越千年。AI真的太快了。
如果每个人都以AI合成文字,以“快”占据文学阵地,那么那些诚恳码字的写作者还要继续写下去吗?
必须写,一直写。世上不会因为多了很多快速合成的文章,从此就少了一个真情实感可打动无数人心的作者。
你看汪曾祺写梦: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没有虚浮的意象,是深刻直白的生命力。三毛写笑: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朴拙,真挚且倔强动人。
这是写作者在岁月磨砺、个人成长中逐渐形成的风格,这份从心底散发的韵味,AI无法模仿。
你深夜流在稿纸上的眼泪,悄然叩开了不少读者的心门。你反复打磨两三年的作品,有了“让读者在凌晨三点突然坐起的灵魂震颤时刻”。这份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交汇,AI无法达成。
“用心比钻石精贵”。写作者用妙手把每个字从生活的地里种出来,所以它才能种进另一个人的心。
哪怕写得不好,你还是坚持写满稿纸,不用会华丽的词语和修辞,不会用精妙的写作技巧,只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另一个人。是灵感来了,深夜也会从床上爬起来,一个字一个字敲在电脑上,害怕睡一觉灵感就消失的笨拙。是写好的文章,迟迟不发送,反复修改润色的执着。
我们写文章,是想通过文字记录感情、状态、经历以及思考。我们用心写过的日子,会像地壳深处的碳原子一样,在高压生活的缝隙里排列成闪耀的文字。
所以,你笔下的美好是:那天买束花送你,花里面有矢车菊,铃兰,迷迭香,颜色和你写诗那一天的阳光很配,气味应该能和青春刚好搭上。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所说,我们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心心相印,我们断然不会也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一台机器。
人是有灵魂、心跳和情感的。麦家说:“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那个雨夜撕碎稿纸、抹掉眼泪、又在灰烬里重新点燃词语的人,只能是你。
未来已来,除了拥抱,当然还要继续写下去。“你不得不由此出发,但你也必须独辟蹊径、走得更高更远”。
文章发表于《右江日报》2025年3月副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