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 13:02

AI之思

作者:微信文章
一直在观望,很少运用

正如看群聊老师们讨论的,用得有些牵强。

可能是我个人还不善用?生出来的图,让我觉得少了真实和温情,像一个个动画卡通的二维人物。所以教学中,更喜欢生活场景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表情、外貌特征等等。

直到有一次教学里需要讲解“以后”这个词语的含义。我让AI平台帮我把班级里几位学生的合照,变成二十年后的样子。出图后,感觉样貌特征没啥联系,只不过孩子变成了上班族的服饰和发型,表情依然是非常重的科技感。

顺手转给家长群分享后,有家长提出是我的描述词不够具体,家长操作几番。接下来我有些震惊和感慨,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站位、衣着和姿势都不变,但是面部增加了许多的皱纹,像电影里的一些老年影星一样,银丝斑驳,成熟大方的笑容。

这是比较少见的AI生成,虽然系统可能把“以后”理解成了暮年,但是这个加有生命力特征的AI成品,会让我更为赞叹。

相比之下,对于刻意创造数字人贯穿教学,实则浪费教学精华的时间;或是用科技产品,表面像是丰富课堂场面,实则轰轰烈烈过后是弱化了孩子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和语言建构能力等,需要依赖各类设备去“看”很多,弱化“听”“说”“触”等等。

AI能让人看到许多颠覆现实的东西,但是人们能否把这呈现的画面与实际做联结与深思?所以更加出现了头脑的两极化,一边是更有思考力的创造开发团队,另一边像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世界各种信息的输入,看见什么素未谋面的场景、产品都说好好好,继而失去了思辨力。

所以科技是辅助人,还是让人失去了各种能力和体验?

洗衣机普及前,河边的人们常带着一水桶的衣服,用点洗衣粉在岸边石头上搓搓,再用河水过一下泡沫,拍打挤压衣服的泡沫,反复几次,再洗下一件。或是傍晚放学回来,看奶奶生火,把木柴一块块丢进灶炉里,锅里烧着水,催促我们几个快去拿衣服准备洗澡。

    现在双手的劳动力被取代了,是轻松了,时间多了,但是我们多的时间拿去做什么了?将来有了AI,是否连脑子也要被取代了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