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0-1 19:39

AI到底是不是泡沫?用一个分析框架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微信文章
AI 到底是不是泡沫?


原文:Is AI a bubble?

作者:Azeem Azhar and Nathan Warren

一个月前,我开始着手解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的问题:AI到底是不是泡沫?

自2024年以来,无论我走到世界何处参加活动,这都是人们最常问我的问题。尽管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大多认为这只是一场投资热潮,但在欧美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严肃地探讨这个问题。

有些人,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著名学者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称之为“泡沫之巅”。《大西洋月刊》警告说,“我们很可能正处在一个AI泡沫中,投资者的狂热已经远远领先于技术在短期内能带来的生产力效益。一旦泡沫破裂,其后果可能让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都相形见绌。”《经济学人》也发文表示,“潜在的代价已经高到惊人。”

要理解这类复杂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为了构建这个框架,我花了数十个小时进行数据分析、建模,并与众多投资者和企业高管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篇文章,就是那个框架的最终呈现。我将用五大核心指标,像一个仪表盘一样,将当前的生成式AI热潮与历史上的著名泡沫进行全方位对比。



“泡沫”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泡沫”这个故事老掉牙了,每次都像一则关于贪婪、狂热和崩盘的寓言。但泡沫不仅仅是金融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复提醒我们过度乐观的危险。比如 郁金香狂热 ,很多人以为那场风波让无数纺织工破产、商人跳海,但实际上,它的影响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主要限于一小撮有钱的商人,对荷兰经济基本没啥冲击。但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这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泡沫,成了一种我们用来警示自己的“鬼故事”。

有些泡沫纯粹是 金融泡沫 ,比如 1720 年代的南海公司、1920 年代的咆哮股市、1980 年代日本的房地产,还有 2008 年的次贷危机。

另一些则是 科技泡沫 。19 世纪 40 年代,铁路被吹捧为新工业时代的“血管命脉”。这话没错,但一个身体哪需要那么多血管?结果就是铁轨铺得到处都是,很多地方穷得连鬼都没有,根本撑不起商业运输。90 年代的电信热潮,描绘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乌托邦,结果是几千万英里的光纤铺设下去后,就一直闲置在那里,不见天日。互联网泡沫则给了我们一个新经济的幻梦,虽然很多设想后来确实实现了,但那是在 2000 年无数公司市值灰飞烟灭之后。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 泡沫 定义为—— 资产的股权价值从最高点下跌超过 50%,并且这种低迷状态持续至少五年。 比如当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和互联网泡沫,那个“坑”都趴了差不多五年。房价花了 10 年才回到高点,互联网公司则用了 15 年。同时,我们还预期生产性资本的投入速率会大幅下降,同样是从高点腰斩。



所以,在本文的语境里,“泡沫”指的是这样一个阶段: 资产价格和投资额一路狂飙,估值被吹上了天,严重脱离了其基本面和真实的盈利能力。 泡沫最喜欢两样东西: 钱多,故事性感。 而它的结局,通常是一场急剧且持久的暴跌,把纸面财富一夜清零。

与此相对的是“ 繁荣 ”。繁荣的早期阶段看起来和泡沫很像,估值蹭蹭涨,投资不断涌入。但关键区别在于,在繁荣期, 基本面最终能跟上来 。现金流、生产力提升或者真实的市场需求,最终会追上当初的乐观预期。繁荣期也可能会有短暂的过热,但最终会沉淀为有持久生命力的产业和经济价值。

泡沫和繁荣之间,是一片巨大的灰色地带。你身处其中时,很难分清大家投进去的钱,到底是在为新经济打地基,还是仅仅在吹一个一戳就破的估值气球。这就好比你站在台风眼里,能感觉到风雨和气压,但你不知道风暴过后,是会一片狼藉,还是会雨过天晴。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问题: AI 是又一个泡沫吗?

让很多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些天文数字。自从 2022 年底 ChatGPT 横空出世,那些云巨头们每年在数据中心上的资本支出(capex)翻了一倍还不止,疯狂押注在训练和运行更大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上。去年,当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抛出那个 7 万亿美元 的投资计划时,大家还觉得他是在吹牛。今天,投资人已经笑不出来了,他们开始琢磨: 这么烧钱,顶得住吗?



在当时当下,你永远不可能确诊一个泡沫。只有事后诸葛亮才能分清当初的狂热是远见还是幻觉。所以,与其现在就下个“是”或“不是”的结论——那跟算命没啥区别——不如 把今天的热潮和历史上的泡沫做个对标 ,看看哪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泡沫化”的苗头。

我们把这想象成开飞机。飞行员从不只看一个仪表,而是监控一整套仪表盘来判断飞行状况。我们这里也用五个仪表盘:

仪表盘 1 - 经济压力 :目前的投资规模,大到能让整个宏观经济都跟着“上头”了吗?

仪表盘 2 - 行业压力 :烧了这么多钱,行业的营收跟得上吗?投入产出比还好吗?

仪表盘 3 - 营收增长 :营收增长的速度和广度,够不够“给力”,能不能追上烧钱的速度?

仪表盘 4 - 估值热度 :估值到底有多“热”?跟历史比,股价是不是已经贵得离谱了?

仪表盘 5 - 资金质量 :现在进场的钱,是“聪明钱”还是“热钱”?是家底厚实的长期资本,还是随时准备跑路的投机资金?

接下来,我会逐一分析每个仪表盘,看看指针是指向 绿色 (安全)、 黄色 (警惕)还是 红色 (危险),最后再把它们拼成一个完整的驾驶舱视图。
仪表盘 1:经济压力 🟢

虽然目前的投资规模堪称海量——摩根士丹利预计到 2029 年,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达到 3 万亿美元 ——但这还没到历史上那些超级泡沫的夸张程度。这个指标比较 tricky 的地方在于“依赖性”。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 GDP 增长,现在都可以追溯到数据中心的建设上。

这本身不是坏事,但如果这股势头突然刹车,那就危险了。当一个经济体如此严重地依赖单一行业来拉动增长,一旦这个行业不行了,那感觉就像脚下的地毯被人猛地抽走一样。



资本支出(capex),也就是投到 AI 所需的硬件设施上的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体现。今天花钱,是为了明天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如果这笔钱花对了地方,最终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扩张。这就像你想卖呼啦圈,你得先花钱进货,还得有人建厂生产,这笔建厂的钱就是 capex。

AI 数据中心也是这个理,甚至更进一步。它们不仅是生产单一产品的工厂,它们本身就是 基础设施 。微软、OpenAI 和美国政府都把它看作是 21 世纪的“水电煤”,重要性不亚于过去的公路、铁路、电网和电信网络。

要建设这样的基础设施,必然需要历史级的投入,规模堪比当年的铁路和电力建设。麦肯锡预测,为了满足到 2030 年 AI 驱动的需求,全球需要新增约 156 吉瓦(GW)的电力容量——这相当于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电网的总和 。该公司估计,这需要 5 万亿到 7.9 万亿美元 的资本支出。这是什么概念?这大概是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成本的 20 倍 ,绝对是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但问题是,基础设施虽好,一旦掺和上私人资本,事情就容易“上头”,脱离现实。在铁路时代,美国铁路主要由私人资本推动,结果经历了好几次投资泡沫。相比之下,电力和公路系统因为有更多的政府投资和协调,投机性就没那么强。当一个行业需要的资源开始让整个经济都围着它转,工资、供应链、资本市场都高度依赖它时,危险就来了。一旦预期破灭,反噬会极其惨烈。

以史为鉴,铁路泡沫是最“重”的。在美国,铁路投资在 1872 年达到顶峰,约占当时 GDP 的 4% ,紧接着就迎来了第一次大崩盘。而 90 年代末的电信泡沫,顶峰时约占 GDP 的 1% ,和我们今天的情况差不多。

所以,我们的“经济压力”仪表盘刻度是这样划分的: 1% 以内是绿色,1-2% 是黄色,超过 2% 就是红色。



目前,AI 刚好踩在绿色区域的边缘。 当然,看现在各大厂的架势,很快就要冲进黄色区域了。

但这里有个历史泡沫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 快速折旧 。铁轨一旦铺好,能用几十年。电信光纤在 90 年代铺设,35 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传输数据。

相比之下, GPU 的衰老速度极快 。对于模型训练这种前沿应用,一块 GPU 的有效寿命可能只有三年,之后就只能降级去做一些低强度任务。云巨头们大约三分之一的 capex 都投在了这种短命资产上。这种折旧速度,让 AI 的投资回报周期变得异常紧张:它必须在短短几年内收回成本,而不是像铁路或光纤那样可以指望几代人。

这种动态是好是坏还不好说。悲观地看,一箱熟透的香蕉肯定不如同等价值的坚果值钱,因为它必须马上吃掉。但乐观地想,更短的折旧周期可能会给投资者戴上“紧箍咒”,迫使他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铁路狂热时期,几十年的资产寿命掩盖了很多商业模式的脆弱性;而在 AI 领域,问题可能会很快暴露,要么快速调整,要么快速出局。

总的来说,压力已经很明显,但还没到无法承受的地步。目前来看, 仪表盘 1 指向绿色 🟢。
仪表盘 2:行业压力 🟡

每一场繁荣都需要证明,砸进去的钱开始见到回报了。在增长阶段,收入覆盖投资不太现实,但至少不能是零。这个仪表盘看的,就是 资本支出(capex)和收入的比率 。

我们估算,今年AI 的收入有望超过 600 亿美元 ,而五年前这个数字几乎是零。这个数字甚至可能还低估了。比如 Meta 就提到,这项技术让其平台的广告转化率提升了 3-5%。

毫无疑问,像谷歌、微软、亚马逊这些云巨头,正在进入一个更高资本支出强度的阶段。2021 年,ChatGPT 还没出来的时候,这些巨头的 capex 大约占其运营现金流的 44%。到 2024 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 68% ,2025 年只会更高。



我们拿历史上的繁荣周期做个对比。在 1872 年美国铁路扩张的顶峰,其 capex 大约是年收入的 2 倍 。在 90 年代末的电信泡沫中,这个数字接近 4 倍 。相比之下,今天AI 的 capex 与收入比率——大约 3700 亿美元的全球数据中心 capex 对比 600 亿美元的收入——高达 6 倍 ,是三者中最夸张的。

在“行业压力”这个仪表盘上,铁路当年处在健康的绿色区域。 而AI 已经进入黄色区域,并且正在逼近红色区域。

但这也不完全是警报,因为现在企业客户对 AI 算力的需求简直是“嗷嗷待哺”,甚至出现了 数据中心还没建好,容量就被预订一空 的情况。而驱动这一切的,正是惊人的营收增长。

仪表盘 2 指向黄色 🟡。



仪表盘 3:营收增长 🟢

铁路和电信泡沫的真正问题,不在于行业压力本身,而在于 营收增长失去了动力 。投资是要有回报的。1873 年铁路泡沫破裂后,收入同比下降了 3%。电信业稍好,也下降了 0.5%。

在崩盘前,它们的营收增长也算不上爆炸性。1873 年的铁路行业增长了 22%,三年才能翻一番。90 年代末的电信业只有 16%,四年多才能翻一番。

相比之下, AI 的收入仍在加速增长 。我们估计,今年其收入将增长约 2 倍 。这还可能是个保守预测。花旗银行估计,模型制造商的收入在 2025 年将增长 483% 。OpenAI 预测到 2030 年的年化增长率约为 73%。大摩更是预测,到 2028 年,这个市场规模可能达到 1 万亿美元 。

我们的“营收增长”仪表盘是一个指数型的指标,它衡量的是 收入翻倍所需的时间 。在这里, AI 稳稳地处在绿色区域,大约每年翻一番 。



我跟很多大公司聊下来,强烈感觉到他们现在对这项技术简直是“饥渴难耐”。IBM 的 CEO 调查显示,62% 的受访者表示将在 2025 年增加 AI 投资。需求旺盛到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说“ 我们建多快,容量就被消耗多快 ”,奥特曼也抱怨算力短缺影响了模型升级。

目前只有约 9% 的美国公司有一个能实际跑起来的 AI 应用场景。拍脑袋算一下,这个比例在五年内很可能会从 9% 变成 75%,应用场景也会从一个变成几百个。这意味着千倍级的增长空间。

总的来说,这些信号都表明,这个行业仍处于强劲的上升期,和铁路、电信崩盘前那点可怜的营收增长完全不是一回事。

仪表盘 3 指向绿色 🟢。
仪表盘 4:估值热度 🟢

如果说前两个仪表盘看的是繁荣的“体重”,营收增长看的是它的“加速度”,那么 估值热度 看的就是市场的“情绪”。这里往往是泡沫暴露得最明显的地方: 不管基本面如何,投资者愿意为它开出多高的价钱。



互联网泡沫就是典型。当年一堆没利润的公司,顶着三位数的市盈率(P/E)就上市了。比如那个叫 Boo.com 的网站,自称“时尚界的亚马逊”,从 LVMH 老板那拿了 1.35 亿美元投资,结果网站做得又卡又难用,还到处烧钱开派对、坐协和飞机,18 个月就把钱烧光倒闭了。



互联网泡沫的顶峰,纳斯达克的市盈率高达 72 倍 。有研究估计,单是互联网股票的隐含市盈率就达到了 605 倍 。换句话说,投资者愿意为当时的盈利能力支付超过六个世纪的价钱。这已经不是投资,是买信仰了。

今天的情况要冷静得多。纳斯达克的市盈率大约是 32 倍 ,只有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一半。虽然比历史平均水平要高,但远没到离谱的程度。

所以这个仪表盘有多热? 我的判断是绿色。价格还没有像互联网泡沫时期那样,完全脱离地心引力。

仪表盘 4 指向绿色 🟢。



仪表盘 5:资金质量 🟢

资金质量不是一个标准指标,而是一个综合判断。它要回答的是: 钱从哪里来?结构是怎样的?是能等上几年的耐心资本,还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热钱”?

历史上每个泡沫都有其融资结构上的“阿喀琉斯之踵”。铁路泡沫的燃料是背后没啥资本的散户投机者。90 年代末的电信泡沫则依赖于堆积如山的廉价债务。这些钱的共同特点就是: 来得快,跑得也快 。

在这方面,今天的 AI 热潮看起来要 稳固得多 。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 和英伟达这些巨头,个个都是印钞机,现金流充裕到足以自己掏钱搞建设。

但,只是目前如此。 投资需求正在飞速增长。大摩估计,2025 年到 2028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总 capex 将达到 2.9 万亿美元。云巨头们自己可能只能覆盖一半,剩下的缺口必须来自私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新的运营商。

风险就从这里开始悄悄渗入。大摩自己也指出了一个 1.5 万亿美元 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债务市场来填补。这里面就包括了像 CoreWeave 这样靠着英伟达支持,却已经背负 80 亿美元债务,甚至出现过技术性违约的公司。它的商业模式是租赁那些每年折旧 20-30% 的 GPU,这听起来更像是 WeWork 的故事,而不是云巨头的稳健资产负债表。



换句话说, 地基比过去的泡沫要坚固,但上面的建筑已经开始出现熟悉的裂缝了 。各种复杂的债务结构、集中的交易对手和可能迅速贬值的硬件,这些老配方又回来了。

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个仪表盘 还是偏绿的 。我们还没进入泡沫区域,但如果未来一年融资结构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而营收增长又不像 2025 年这么猛,那指针可能就要滑向黄色了。

仪表盘 5 指向绿色(偏黄) 🟢。



结论:我们现在在哪?



综合这五个仪表盘来看, AI 目前仍处于一场由需求驱动、资本密集型的“繁荣”之中,而不是“泡沫” 。

但是,繁荣也可能一夜变天。有几个关键的压力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如果 AI 投资攀升至 GDP 的 2% ,这可能意味着经济对 AI 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其生产力回报。

如果营收与资本支出的差距无法缩小 ,这意味着规模效应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

如果估值开始接近 50-60 倍的市盈率 ,那看起来就有点“虚火”了。

如果云巨头的内部现金流只能覆盖不到 25% 的 capex ,那么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对债务的依赖将使其变得非常脆弱。

我现在的经验法则是: 如果五个仪表盘中有两个进入红色区域,那你就身处泡沫之中了。 是时候清仓、买入恐慌指数(VIX),然后深呼吸了。

回顾历史,1873 年铁路恐慌前,经济压力和资金质量两个仪表盘都亮了红灯。2001 年电信崩盘时,是营收增长和资金质量亮红灯。互联网时代,则是行业压力和估值亮红灯。

AI 还没到那一步。 引擎在高速运转,声音有点大,但还没过热。

要多久才会有两个仪表盘变红?我推演了一下,大多数可怕的情景都需要几年时间才会发生。当然,宏观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美国经济衰退、通胀抬头、利率环境变化——都可能给这股热情泼上一盆冷水。

征途仍在继续,但需步步为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到底是不是泡沫?用一个分析框架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