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30 16:18

新书 |《“你好!朋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跨国采访》

作者:微信文章


本书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背景,基于长江日报社2023年开展的“‘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采访行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构建国际舆论“朋友圈”可遵循四条路径:以“可触达”奠定民心相通基础,以“可沟通”支撑中国话语叙事,以“可理解”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可互鉴”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本书不仅可为国际传播理论提供地方媒体视角的实证支持,也可为提升国际传播实践效能贡献具有操作性的参考方案。

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即可跳转购买界面)



“你好!朋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跨国采访

刘洪波 主编

2025年8月出版/188.00元

ISBN 978-7-5228-5669-8

编者简介:

刘洪波,长江日报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参评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人选,主要著作有《文化的见鬼》《高雅的落俗》《苍蝇的光荣》等。

本书目录

上卷 “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实录

1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

2 一曲《发如雪》唱进心里

3 亦师亦友亦伯乐

4 “梦想之桥”见证中孟师徒传帮带

5 默契搭档,跨海“来电”

6 就像一块砖挨着一块砖

7 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实习的样子

8 中国80后和秘鲁50后的忘年交

9 携手点亮埃及深水港

10 中厄老友记

11 “我的沉默,她能懂”

12 越南姑娘遇上中国伯乐

13 中孟兄弟同心若金

14 从争执到亲密搭档

15 中阿青年沙漠深处“种太阳”

16 中柬年轻人并肩担重任

17 好兄弟一起闯

18 一座奖杯,十年友谊

19 天人永隔,跨海情谊留在心间

20 百位乌干达学员和他们的武汉老师

下卷 扩大“朋友圈”——地方媒体国际传播的路径突破研究

第一章 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跨国采访的背景与意义

  一 共建“一带一路”历十载,朋友共在山海间

  二 中外媒体看“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通向国际实践

  三 互联互通,交流互鉴:扩大“朋友圈”范围

第二章 长江日报社国际传播实践的发展

  一 长江日报社国际传播历程简述

  二 “‘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行动介绍

第三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基于15国跨国采访新闻作品

  一 亦师亦友亦伯乐:传统师徒关系新闻叙事的转型

  二 心灵相系:共同交往中的友谊使者

  三 “和合”中的共情: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中的新闻叙事转型

第四章 深度访谈:基于20位跨国采访记者的记忆再现

  一 做准备

  二 在现场

  三 做新闻

  四 再复盘

第五章 以事相交、以情相融、以心相通: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的可行路径

  一 可触达:民心相通的基础条件

  二 可沟通:中国话语叙事体现的支撑要素

  三 可理解: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依托

  四 可互鉴:向世界宣介中国的途径

附录一 “你好!朋友”报道对象、记者及新闻作品清单

附录二 “你好!朋友”图片/视频分析编码表

试读部分

前言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全世界已有地跨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成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成员。这条“带”、这条“路”和这个“朋友圈”,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带动近4000万人脱贫——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展开了一幅宏伟画卷,也发生着一个个小故事。

这一年夏秋,长江日报社派出23位记者,分赴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的15个国家2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项目现场,开展“‘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采访行动。这次采访地域广大,讲述的事却很小,关注的是一对对朋友之间的故事。“一带一路”共建项目,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有了更多交往,在一起合作共事,由此造就了一对对跨越千山万水的朋友。记者们寻访这些朋友,讲述他们交往的故事与情谊。《长江日报》是武汉的一份地方报纸,所以记者们关注的这些朋友,有一方是武汉的“筑路人”,另一方是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者。“从武汉出发,与世界互动”既是这些故事的特质,也是这一行动的主旨。

在中国,人与人交往,历来讲“和”,讲“和合”。“和而不同”正是“和合”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些故事不管表面上是多么不同,抽象看,内里都是一个个“和合”的故事,其中有着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真谛,也是这样一些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具体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这些人之间的命运与共,可能琐碎,却是日常且不可或缺的。

2023年长江日报社组织的这次行动,是2013年以来该社组织的六次大型跨国采访行动中的一次。围绕重大主题,聚焦重要节点,组建跨国采访团,赴国外现场实地采访,从而作出兼具地方文化特色和全球视野的主题报道,几乎已成为长江日报社的一项传统。2013年,组织“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大型跨国采访行动;2014年,组织“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大型跨国采访行动;2015年,组织“赴日寻访祈愿旌旗”大型跨国采访行动;2016年,组织“‘一带一路’上的武汉设计”大型跨国采访行动;2018年,组织“武汉的朋友圈”大型跨国采访行动;2023年,组织“‘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大型跨国采访行动。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得以出版,以全面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来的辉煌成就、人文情怀和新闻探索。

本书以“‘你好!朋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跨国采访”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建设者之间的合作故事与深厚友谊。记者们跨越千山万水,在四大洲15个国家的20余个现场,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一对对跨国朋友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更生动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美好情景。

全书分上卷和下卷。上卷为“‘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实录”,即此次大型跨国采访行动的见报稿件,以报纸发表时间为序。这一篇篇报道,引领读者走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从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到柬埔寨的新金边国际机场,从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到塞尔维亚的高速公路,从刚果(金)的大剧院到秘鲁的钱凯港,每一处工地都留下了记者们的足迹,每一段故事都凝聚着中外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这些报道注重故事细节,工笔描绘中外友人之间的情感,让读者在看到“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的同时,也能感受那份跨越国界的人间温暖。

当前,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做好对外传播的重大课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如何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众所关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中不断扩展,要经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达成相互理解——这种理解既要兼具感性与理性,也要体现建设性与互惠性。这一切都需要新闻舆论实践的开拓与创新。本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地方媒体的实践探索,通过系统研究,试图回答国际传播如何实现可触达、可沟通、可理解和可互鉴的问题。

本书下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由肖珺(武汉大学媒体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和常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共同执笔完成,旨在深入分析地方媒体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中的角色、挑战与可能路径。我们回顾了长江日报社自2013年以来六次大型跨国采访行动,重点探讨了本次“‘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采访的报道实践。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揭示新闻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和内容形式,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下卷还收录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和记者们的深度反思,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和新策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讨论,能够为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编者

2025年6月13日

致力打造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新书、好书推介及资讯共享平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 |《“你好!朋友”: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跨国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