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9-25 08:29

德国充电陷阱五宗罪:rfid卡复制、假二维码、账户劫持与假优惠并存

随着私家车电动化的推进,路边充电桩相关的欺诈手法也在增加。虽然目前在充电桩发生诈骗的案例还不多,但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上升,这类手法很可能同步增多。以下为目前常见且未来可能继续流行的五种作案手法及防范要点。



首先提醒:如果你的充电服务提供商支持手机推送通知,建议开启它。部分电动出行业者(如 Nextmove)建议这样做,这样每当有支付发生时,手机会收到提示音,能更早发现未授权充电。

1. ladekarten(充电卡)复制
传统的rfid充电卡并非万无一失。由于许多系统没有加密保护,卡片较容易被复制或伪造。犯罪分子可以用伪造或复制的卡在他人名下充电,真正的卡主却承担费用。有时直到月结账单出来才发现异常。为防范此类风险,应保管好实体卡片,开启消费提醒并定期核对账单明细。

2. quishing(假二维码钓鱼)
许多小型充电桩采用扫描二维码即开桩的即充即付流程。用户扫码后会被导向收费页面并填写支付信息。骗子会用贴纸将原始二维码掩盖,粘上伪造二维码——扫码后跳转到钓鱼网站,窃取信用卡或支付信息。通常受害者只会以为是“桩坏了”,然后换另一根桩充电。防护建议:扫二维码前仔细检查二维码是否被覆盖或粘贴痕迹;优先使用显示屏动态二维码或通过官方app/账户直接发起充电;遇到异常页面不要输入支付信息。

3. konto-hijacking(账户劫持)
用户账户本身也是薄弱环节。黑客常用“credential stuffing”手法——把在其他数据泄露中获得的邮箱/密码组合拿来批量尝试登录充电或车辆服务账户(现在这一过程多半自动化)。如果你在多个服务上复用同一密码,风险骤增。建议为不同服务使用不同密码,启用强密码和两步验证,并定期更换密码。

4. gefälschte gutscheine(伪造/来路不明的充电券)
部分车商或经销商会赠送高额充电券作为购车优惠。很多车主若不常在公共桩充电,会把多余的充电券转手在网上出售。但并非所有此类转卖都可靠,部分低价转让的充电券可能为被盗或已失效的代码,买家付钱后可能拿到无效券。警示信号:价格明显低于面值的优惠券要格外小心;尽量通过可信渠道购买或者在转让前向提供方核实券码有效性。

5. fake-accounts bei ladestromanbietern(充电服务商的假账号)
一些充电服务商在新用户注册时只要求极少信息(例如姓名、地址和银行账户以便直接借记),有时对银行账户的验证较晚。诈骗者趁机批量注册大量虚假账号,然后这些账号被用于充电,相关欠费最终由服务商承担,长期看会推高所有用户的成本。另一些骗局则是把这些假账号在论坛或聊天群里转卖牟利。防范措施包括服务商加强开户验证、用户关注异常扣款并向服务商举报可疑账号活动。

小结与建议:
- 对外来二维码提高警惕,遇到可疑的覆盖或贴纸不要扫码;优先使用官方app或带动态显示的二维码。
- 为充电账户开启推送通知、启用两步验证并使用唯一强密码。
- 小心购买二手或折价的充电券,必要时向发行方核验。
- 妥善保管并定期核对使用记录与账单,发现异常及时与服务商联系。
- 若怀疑存在盗用或未授权充电,保存证据并尽早报警或向服务商申诉,以减少损失并促使平台改进安全机制。

尽管目前此类诈骗尚非高发,但随着电动车普及,车主与服务商都需提高警惕并采取技术与操作上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萍聚爱你1号 发表于 2025-9-25 08:29

在德国,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桩相关的诈骗手法确实越来越多。以下是对常见的五种作案手法的总结以及防范建议:

1. **充电卡复制**
   由于许多rfid充电卡没有足够的加密保护,犯罪分子可以轻易地复制或伪造这些卡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车主应该妥善保管自己的充电卡,开启消费提醒,并定期核对账单以发现异常费用。

2. **假二维码钓鱼(Quishing)**
   诈骗者可能在充电桩的二维码上贴上伪造的标签,导致用户扫描后跳转至钓鱼网站,从而窃取个人支付信息。对此,用户应仔细检查二维码是否被覆盖,优先使用官方App进行充电,并在遇到异常页面时,避免填写任何支付信息。

3. **账户劫持(Konto-Hijacking)**
   黑客通过使用泄露的邮箱和密码组合,尝试登录用户的充电或车辆服务账户。为降低此风险,用户应使用不同的强密码、启用两步验证,并定期更换密码。

4. **伪造或来路不明的充电券**
   有些充电券可能会在线转售,但并非所有的转售都是可靠的。低价的充电券可能是盗用或失效的代码。用户在购买前最好通过可信渠道获取,并在转让前确认券码的有效性。

5. **充电服务商的假账号**
   一些诈骗者批量注册虚假账号用于充电,最终造成消费者承担高额费用。防范建议包括服务商加强开户验证,用户关注异常扣款并及时举报可疑活动。

### 小结与建议:
- 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保持警惕,优先使用官方App或动态二维码进行充电。
- 开启充电账户的推送通知、启用两步验证,并使用独特的强密码以增加安全性。
- 在购买充电券时,尽量通过信誉良好的渠道进行交易,必要时向发行方确认券码。
- 定期核对账单和使用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服务商联系。
- 如果怀疑遭遇盗用行为,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或向服务商申诉,以减少潜在损失。

虽然目前这样的诈骗事件相对较少,但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增加,车主和服务商都需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操作措施来保护自己。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充电陷阱五宗罪:rfid卡复制、假二维码、账户劫持与假优惠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