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亚非欧媒体团参访曲靖:触摸发展脉动 感受城市魅力
作者:微信文章9月20日至21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亚非欧媒体团深入曲靖市宣威、马龙、麒麟三地,循着曲靖“五张靓丽名片”,走进火腿博览馆和加工车间、液态金属企业、风电场与历史街区,在沉浸式参访中,解锁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新兴科技突破、绿色发展实践与文化遗产活化的曲靖密码。
首站宣威火腿博览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威火腿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清晰铺展。浓郁肉香中,油润泛红的整只火腿悬挂展柜,老照片定格百年腌制工艺的时光印记。“选料、腌制、发酵等十多道工序,还要存放两年以上才能成型?”媒体团成员手持火腿切片细观,接连向讲解员追问工艺细节,镜头不停记录非遗传承的匠心。
随后走进火腿加工企业,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场景直击人心。自动化分拣设备精准分类火腿,工人戴着手套进行手工修整,“老手艺没丢,效率还提高了!”大家蹲守生产线,捕捉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瞬间。现场品鉴环节,生火腿切片的咸香在口中化开,传承人讲述的火腿历史与文化内涵更让媒体团成员加深认知,大家在茶歇交流中,进一步探寻宣威火腿拥抱标准化、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路径。
宣威液态金属企业的展厅内,一场“科技秀”点燃媒体团热情。工作人员用滴管将银色液态金属滴在纸上,导电线路瞬间成型。在样品演示环节,媒体团了解到液态金属在3D打印、先进制造、生物医疗、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现场体验环节更让大家直呼“神奇”——亲手操作液态金属产品电路打印机,试用骨科支具、穿戴运动护具,还用液态金属电子手写笔书写“一带一路”“IloveQuJing”字样,直观感受曲靖在新材料领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突破实力。
车行至马龙通泉风电场,山脊上转动的风力发电机与蓝天相映,勾勒出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媒体团先后登上当前最大陆上风电10号风机平台、诸葛南山风电观景平台,听负责人详解发电规模与技术原理,俯瞰风电场全貌。“一台风机一天能发多少电?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带动?”媒体团成员接连抛出疑问,在得到“年均发电量可满足25万户家庭用电,还能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生态旅游”的答复后,大家频频点赞:“这是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典范!”
傍晚的曲靖西门老街,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青石板路两侧,明清风格商铺灯火通明,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铺前人流涌动。“老街有多少年历史?改造中怎样保护老建筑?”媒体团成员仔细察看完好的木质门窗和斑驳的砖墙,不断向当地负责人询问保护细节。得知老街已有600余年历史,改造中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同时引入茶饮、咖啡与阅读等业态时,外媒记者赞叹道:“这里既保留了历史肌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是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街区!”
一路参访,媒体团记者用镜头定格曲靖的产业亮点,用文字记录城市的文化温度。过程中,多位外媒记者表示,这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一手素材,宣威火腿的醇香、液态金属科技的神奇、绿色风电的清洁动能、西门老街的文化韵味,都将成为他们笔下的生动报道,通过“一带一路”这条纽带,将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曲靖实践传向世界。
来源:掌上曲靖
记者: 张袁子奇 李劲松编辑:李增全
审核:闵赵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