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史上的重磅升级,Meta首款带屏眼镜来了,还能隔空操作?!
作者:微信文章👋 我是 Debbie,「早安AI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
在这里,我每天都会和你分享: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与解读、好用的新工具 & 开源项目、行业里的新思路和趋势。
如果你希望:
✅ 第一时间跟进 AI 一线动态
✅ 和从业者一起讨论真实落地场景
✅ 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方向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我会邀请你加入「AI早安实验室社群」,一起交流、分享、成长。
北京时间9月18日,Meta Connect 2025大会如期而至,CEO马克·扎克伯格再次将AI眼镜推向了舞台中央。
本次发布会,Meta 一口气推出了三款覆盖不同定位的新品,组成了“眼镜全家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首次搭载显示屏、售价高达 799 美元的Meta Ray-Ban Display。
这一次新品Meta眼镜有了什么改进?
👩🏻💻作者:Debbie
👧🏻 排版:燕子
二代 Ray-Ban Meta 复盘:
理念超前,体验掉线
去年冬天,我们也入手了一台Ray-Ban Meta。用了没几次,现在已经在抽屉里吃灰了。作为一款旨在“解放双手、记录生活”的设备,它在实际使用中有三个体验欠缺的地方短板,使其未达到理想状态。
首先是影像质量不达标。
最突出的问题是照片普遍存在明显的色差,色彩还原度远不及主流智能手机。这使得它记录下的“生活瞬间”总是不太自然,对于追求真实画质的用户而言,这是一个硬伤。
今年夏天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徒步时拍的照片⬆️
其次,核心功能在国内的缺失。
Meta AI 语音助手本应是这款眼镜的灵魂,但由于网络环境限制,该功能在国内必须翻墙才能使用。这直接导致产品体验“降维”,从一个智能助手变成了一个仅能拍照和听音乐的蓝牙眼镜,其核心价值大打折扣。
最后,无法忽视的续航焦虑。
官方宣称的续航时间在实际中度使用下往往撑不过半天。这意味着你无法真正做到“无感佩戴”,时刻需要为电量担忧,这与产品“随时待命”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Meta 的“全家桶”盛宴:三款新品,一次彻底的进化
面对上一代产品暴露出的种种问题,Meta 在 Connect 2025 上给出的回应,是一个层次分明且极具攻击性的产品矩阵。这套“全家桶”不再是单一概念的延续,而是针对不同用户和场景的精准打击,标志着其 AI 眼镜战略的全面成熟。
1. 绝对主角:Meta Ray-Ban Display —— AI 眼镜的“iPhone 时刻”?
如果说此前的产品只是在“眼镜”上做加法,那么这款售价 799 美元的 Meta Ray-Ban Display则试图定义一个全新的品类。它不再仅仅是输入工具,更成为了一个信息输出的窗口,是 Meta 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 AR 眼镜。
核心升级:带显示屏的交互革命
显示能力:其右眼镜片集成了一块 600x600 像素的全彩 MicroLED 显示屏。尽管分辨率不高,但 90Hz 的刷新率和高达 5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保证了其在各种光线环境下的可用性。这块屏幕的加入,催生了几个关键应用场景:实时消息提醒、用作演讲提词器,以及最具潜力的实时翻译与对话字幕功能。
交互方式:为配合显示功能,Meta首次引入了神经腕带(Neural Wristband)。它通过捕捉用户前臂的肌电信号(EMG)来识别手势,用户能以微小的手指动作实现滑动、点按等精准操作,甚至可以进行手势打字。这套“显示+手势”的组合拳,为 AR 眼镜提供了一套独立于手机和语音的完整交互闭环。
功能拓展:得益于屏幕,它首次实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通话,为远程协作和社交分享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2. Ray-Ban Meta (第三代) —— 针对痛点的务实升级
对于不想一步跨入 AR,但对 AI 眼镜核心功能有需求的用户,售价 379 美元的第三代 Ray-Ban Meta 提供了更务实的选择。它的升级路径非常明确:补齐短板,优化核心体验。
核心升级:
续航与影像:最关键的升级是电池续航翻倍,这直接回应了上一代产品最大的槽点——“电量焦虑”。同时,摄像头也从500万像素大幅提升至1200万像素超广角,并支持长达 3分钟的3K 视频录制,有望改善备受诟病的画质与色彩问题。
软件优化:新增的“专注对话”功能,能智能识别用户是否在交谈,并自动暂停 AI 回复,避免了社交场合的尴尬,让产品更具“人情味”。
3. 专业玩家:Oakley Meta Vanguard —— 垂直领域的深度探索
最后,售价 499 美元的 Oakley Meta Vanguard 将目光投向了专业运动市场。它采用更具包裹性的风镜式设计,专为骑行、滑雪等极限场景打造。
核心升级:
运动化设计:摄像头采用中央布局,视野拓宽至 122°,更适合记录高速运动下的第一人称视角。IP67 的防护等级也足以应对严苛的户外环境。
数据融合:它最大的亮点是整合了佳明(Garmin)和 Strava 的运动数据。这意味着眼镜可以将用户的速度、心率等数据与拍摄的画面实时结合,实现如“达到特定速度自动拍照”或“根据心率峰值自动剪辑视频”等高度定制化的功能,让它从一个记录工具变成了运动分析工具。
结论:告别“玩具”,AI 眼镜的时代要来了吗?
回顾 Meta 这次发布的“全家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迭代优化”到“品类革命”的演进路径。
售价 379 美元的第三代Ray-Ban Meta,通过解决续航和画质两大核心痛点,努力让AI眼镜成为一个“可用”的日常工具;而799美元的 Meta Ray-Ban Display,则通过“屏幕+手势”的组合,试图定义下一代计算平台的交互范式,回答了“AI 眼镜究竟能用来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从二代产品“理念超前,体验掉线”的半成品,到如今覆盖不同价位和场景的成熟产品线,Meta 的策略很明确:AI眼镜正在告别“数码玩具”的定位,加速走向主流市场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预测,人工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个主要的计算平台”,最终取代智能手机。
当然,我们仍需保持谨慎乐观。高昂的售价、用户隐私的挑战、以及应用生态的完善程度,依然是横亘在 AI 眼镜普及之路上的三座大山。
但不可否认的是,Meta Ray-Ban Display的出现,让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窥见了那个属于“个人增强现实”的未来。
或许,AI 眼镜的“iPhone 时刻”尚未完全到来,但随着 Meta 这样的巨头持续投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问题也变得愈发清晰:当一副眼镜不仅能看清世界,更能帮你理解世界时,你愿意为它买单吗?
👋 我是 Debbie,「早安AI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
在这里,我每天都会和你分享: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与解读、好用的新工具 & 开源项目、行业里的新思路和趋势。
如果你希望:
✅ 第一时间跟进 AI 一线动态
✅ 和从业者一起讨论真实落地场景
✅ 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方向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我会邀请你加入「AI早安实验室社群」,一起交流、分享、成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