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优化写作:别把我的文风搞丢了
作者:微信文章我一直热衷于尝试用 AI工具来辅助我的写作。对于理清思路、梳理逻辑,AI简直是个神助攻。尤其是在整理架构、制作一些标准文档时,它的效率让我惊喜。我把零散的想法交给AI,让它帮忙生成提纲甚至初稿,这感觉就像有个不知疲倦的助手陪我熬夜加班。
但是,每当 AI把写好的段落推到我面前时,我又开始犯嘀咕:这文字怎么有点不对味?逻辑是清晰了,可读起来怎么像官方通稿,一本正经,完全不是我平时的风格。有几次我甚至怀疑,这内容真是从我的想法里生成的吗?明明核心意思差不多,可表达出来的调调变了,个性也不见了。
高效的AI,个性却去哪儿了?
AI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它掌握了海量的语料和知识,吐出的句子往往通顺流畅,又符合规范。然而,正是这种“符合规范”的完美,让我有点哭笑不得。它写出来的东西太正确、太正式了,完全没有我的“个人印记”。 每次读 AI生成的内容,我脑海里都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把作者名字遮掉,这篇东西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吗?
举个例子吧,我习惯写作时喜欢偶尔调侃两句,或者用点大白话来解释深奥的想法。这种风格说雅一点叫“兼具哲思感与烟火气”,说俗一点就是有点贫嘴又不失严谨。可 AI呢,它可不懂我的这些小心思。上次我让它帮忙扩展一个段落,结果 AI一本正经地给我来了段官腔,我看完直挠头,差点没认出那原来是我自己的观点!
写作的独特性来自十个维度
慢慢地,我意识到问题出在文风上。AI没有抓住我表达中的那些独特元素,于是写出来的东西就显得千篇一律。那有什么办法能让 AI写出“有我的味道”的文章呢?思来想去,我决定先搞清楚我的风格到底由哪些部分构成。
我把写作的独特性拆解成了十个维度,掰着手指头一数还真不少:
核心思想:文章最想传递的中心观点是什么?逻辑框架:内容是如何布局和推进的,论点和论据如何组织?举例论据:用了哪些例子和论据来支撑观点?表达风格:整体语调是严肃还是幽默,语言是正式还是口语化?措辞用语:用了什么样的词汇和措辞,是平实朴素还是华丽文绉绉?句式节奏:句子长短和节奏感如何,读起来轻松还是拗口?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让表达更生动?衔接过渡: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得自然吗,过渡是否顺畅?语言精准度: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出现歧义或用词不当的情况?情感态度:言辞中流露出的情感基调,语气是热情、平和,还是略带讽刺?
以上任何一个维度发生变化,都可能影响文章给人的整体感觉。这也难怪,同样的意思,不同人写出来就是不同的风味——有的人幽默风趣,有的人冷静理性。而一旦这些要素全变了,文章读起来就会让熟悉我的人怀疑:这还是你写的吗?
让AI学会我的写作风格
了解了文风的组成部分后,我开始琢磨对策了:能不能让 AI先分析一篇我自己写得不错的文章,摸清我在这十个维度上的风格特征,然后再拿这些“风格滤镜”去套用在其他内容上?换句话说,我希望 AI在优化我的文章时,不仅保留文章本来的思想框架,也同步套用上我的表达习惯。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其实技术上并非没有迹可循。就像图像领域有风格迁移(Style Transfer),能把一幅画的风格应用到另一幅画上,文字上是不是也可以来这么一手?让我幻想一下使用场景:我把以前写过的一篇得意之作丢给 AI,让它分析出我的常用套路,比如我喜欢用什么词、句子长短如何、爱用什么比喻,然后当我下一次让它润色新文章时,它就按照这些套路来。这样一来,文章的思想还是我的思想,表达上却融合了我喜欢的风格,等于在保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做了一次“风格融合”的优化。
保留灵魂,别把我写丢了
当然,再智能的 AI,我也不想让它改得面目全非。对我来说,写作的优化不等于把文章交给别人重写一遍,而是要在我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如果最终生成的东西让我读着都怀疑“这不像我写的”,那这优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的语言风格,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挺有意思的一锅大杂烩:既有直白口语的一面,又时不时冒出点哲理思考,还喜欢自嘲两句调节气氛。写正经内容的时候不古板,偶尔还插科打诨来个小玩笑,但整体脉络还是清楚严谨的,绝不像瞎侃大山跑题瞎扯。这样的风格可以说是我写作的“灵魂”了,也是文章中最鲜活、最有辨识度的部分。我希望 AI帮助优化文章时,始终把这份灵魂保留下来,而不是磨平了所有棱角,变成一篇谁写都一样的无聊文章。
说到底,我期待的是人与 AI的协作:机器负责把关技术和结构,我负责提供灵感和个性。当有一天,我真的能看到 AI生成的文字既有逻辑的光彩又有我的风格烙印时,我想我会心甘情愿地喊它一声“好助手”——因为那时,它写的东西读起来不仅让我点头称道,也会让我会心一笑:“嘿,这不就是我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