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9-18 12:48

AI标识新规落地:大学生使用AI的标尺与指南

作者:微信文章


AI换脸冒充同学借钱、AI生成虚假学术内容用于作业提交、伪造名人视频引流吸睛……近年来,部分用户滥用生成式AI技术,引发了各类乱象,既侵害个人权益,也扰乱网络生态与校园学术环境。2025年9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为规范AI使用划定了清晰边界。



《办法》的核心要求包括:所有AI生成的内容均须通过显式标识(如文字、水印)和隐式标识(如元数据)标明其AI生成属性;明确平台负有标识、核验与提示的责任,而用户则履行主动声明的义务;规定对任何删除、篡改标识的行为都将依法处置。该新规的出台旨在遏制虚假信息传播、规范AI技术应用,在防范滥用风险的同时为产业创新预留空间。



专家指出,《办法》的实施填补了AI内容治理的制度空白:一方面通过标识从源头保障信息安全,帮助公众辨别内容真伪;另一方面明确平台与用户的责任,推动AI技术的应用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最终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针对《办法》要求,微信、抖音、B站等大学生常用平台第一时间出台细化规则。“微信珊瑚安全”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平台进一步优化内容识别能力,对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与元数据读写功能,对未主动标注的疑似AI生成的内容添加甄别提示。B站在投稿环节增设AI使用声明选项,未声明内容由平台补充标识。各平台通过技术升级与规则细化,将新规要求落地为可操作的使用规范。





作为AI工具的高频使用者,《办法》为大学生使用AI设定了标尺,提供了指南。







首要的是守住学术诚信底线。目前多所高校已将AIGC检测纳入毕业论文、课程作业评审环节,未声明的AI生成内容会影响成绩评定。大学生提交论文、报告时,不能将未加标注的AI生成观点、框架或数据视作个人原创内容,即便用AI辅助校对语法、梳理文献,也要按学校要求明确说明使用范围。



借助新规下的平台标识机制,大学生能更好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在检索资料或参与网络讨论时,学生应对带有“AI生成”标识的内容保持警惕,如对其中的文献摘要、数据图表等,需通过权威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对标注“疑似AI生成”的热点信息,更应审慎判断,避免成为虚假内容的传播者,真正将标识机制作为信息筛选的“防护网”。



新规之下,大学生使用AI需坚持“主导而非依赖”的使用原则。用AI生成论文框架时学生要结合研究方向调整逻辑;借助AI整理课堂笔记后需亲手标注重点;利用AI设计竞赛海报则要以自身核心创意为基础……只有在亲身实践中夯实基础能力,方能真正发挥AI工具的辅助价值。

END

从治理乱象到规范使用,AI标识新规不仅是技术治理的法律保障,也是对使用者责任意识的提醒。对大学生而言,遵守新规不是束缚,而是学会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诚信底线的必修课。唯有以负责任的态度善用AI,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助手,而非引发风险的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曾祥菲

编辑|王誉悦

审核|王誉悦

责编|陈俊颐

指导|罗琳 包晗 付彦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标识新规落地:大学生使用AI的标尺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