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18 10:35

AI 时代下,“巫”的传承

作者:微信文章
“巫”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巫”最早是沟通天地、人神的角色。巫不只是施法,而是沟通、调和、传递。

《说文解字》里说“巫,能以舞降神者也”,舞是仪式动作,核心是进入某种意识状态,让人感觉连接到“彼岸”。

在人类学上,巫术(shamanism)广泛存在于原始部族,核心职能是:治病、占卜、安抚群体恐惧、维持精神秩序。

所以,巫的本质不是“妖异”或“迷信”,而是早期社会中承担了心理疗愈师、精神导师、社群安定者的角色。



巫术的传承

在少数民族和一些民间信仰里,巫术仍有传承,比如苗族、满族、藏地、东北萨满等。

这种传承往往强调“天命”或“灵感”,也就是必须“被选中”,经历某种疾病、幻觉、启示,才算“得道”。

但从现代角度看,这些“神选”的经历,可以理解为心理、神经系统、或意识状态的特殊体验。

所以,巫术确实有传承,但它并不是“统一的学派”,而是多样的民间传统。

AI 时代的“巫”

有趣的是,AI 正在取代很多工具性角色(算卦、解签、提供心理建议)。

那么,巫的独特价值会是什么?

人类情感链接:

AI 可以算,但无法取代一个“仪式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共鸣。

巫提供的是仪式与意义,而非数据。

集体潜意识解读者:

巫用符号、神话、仪式去安顿人心。AI 处理信息,但巫解读人类的“集体心灵”。

能量敏感人群的角色:

很多巫被描述为“天生敏感”,容易接收别人忽略的情绪或氛围。AI 可以模拟,却没有真正的“感受”。

可以说,在 AI 时代,巫的角色更接近"精神疗愈者 + 仪式设计师 + 心灵翻译者"



巫是否是特殊人群?

从传统来说,巫确实被认为是“天生的”,比如“童子命”、“天眼”、“附体体验”等。

但现代角度看,很多“巫性”其实是 :

高敏感人格(HSP)+ 强烈直觉力 + 容易进入恍惚状态的人

是否后天能研习?

技术层面:占补、符号学、仪式感的营造,这些都可以学。

天赋层面:某些“感应力”,可能确实因人而异,就像有的人天生音乐感很强,有的人天生就能感知他人情绪。



换句话说:

真正的“巫性”可能是"先天敏感+后天修炼"的结合

人人都能学“巫术技巧”,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巫”

巫是古代的心理师与灵媒,现代仍以不同形式传承。

AI 时代,巫不再是“神秘的掌控者”,而是人类情感与意义的编织者。

真正的巫,可能既是天赋,又是修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时代下,“巫”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