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烧钱”却看不见回报?
作者:微信文章AI“烧钱”却看不见回报?
——一份衡量AI投入产出比的实战指南
“我们已经在AI上投了几千万,但董事会问我到底挣回了什么,我只能支支吾吾。”
——这是一位消费品公司CIO在2025年6月上海CXO闭门会上的原话。根据麦肯锡最新调研显示,全球仍有75%的企业把AI列入“战略必需品”,却把自己归入“零回报”阵营。这也是我最近一年多,接触到很多老板碰到的问题,我和多为AI创业者和AI应用者做了交流,发现背后问题,是AI没价值?
还是“价值”被碎片式地散落在组织角落,缺乏一把统一的尺子去丈量?
在AI时代增长和传统企业增长模式不一样,传统行业的投入产出是线性增长,而是抛物线增长模式,作为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就要用抛物线的增长评估“尺子”:
一套可落地的AI-ROI衡量框架,以及2个时间轴×6个价值维度”的AI-ROI矩阵,帮助CEO、CIO把AI增长的“玄学”变“显学”。
一、为什么传统ROI公式会失灵?
我们在电商推广投流还是评估投资项目回报率的时候,都会用一个经典公式来衡量我们的投入产出比——
ROI%=(收益-成本)/成本
我们分析AI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也是根据这个公式中收益和成本两个要素,对AI项目评估原因有三:
1. 收益滞后且“多轨并行”
AI的收益像抛物线“复利”,前期多体现在流程加速、风险降低,效果体现前慢后快特点,往往要6–18个月才传导到财务报表。
2. 成本结构的“ 冰山化”
除了部署大模型、算力等显而易见海上冰山成本外,还有大量冰山以下的成本,像数据清洗、标注、算力、合规、员工再培训、模型重训等隐性支出,参考我交流企业的经验数据,平均占总成本45%左右。
3. 价值颗粒度“超细”
同一模型可能既让客服每小时多接3个单,又让品牌NPS +5分,传统财务科目无法一次性捕获。类似企业投放的品牌广告。
针对,因此我们评估AI投入的ROI需要“分阶段+多维度”的衡量框架,而非一次性算账。
二、AI投资不见效和见效低三个原因:
1. 把“技术成功”当“业务成功”
模型准确率95%,但上线后流程没变,员工不买账→采用率<20%,ROI归零。
解决方法:把“员工活跃使用率”设为评估指标之一,<50%即停发项目奖金。
2. 忽略隐性负收益
AI客服答得快,但答错率高,导致投诉升级→退款成本上升。
解决方法:引入“误差成本”科目,用错单量×平均赔偿金额直接冲减ROI。
3. 数据漂移导致“先赢后输”
模型上线6个月后效果递减,却无人负责。
解决方法:在预算表预留15%的“模型维护池”,按季度重训、回测,否则冻结后续采购。
三、AI绩效评估模板:
把ROI拆成“2×6”矩阵
综合我走访和调研的传统和互联网企业他们的评估模板,领先企业普遍采用“2个时间轴×6个价值维度”的AI-ROI矩阵:
先分为评估前和评估后两个时间维度,还有
1.成本节省预测
2.流程自动化率
3.满意度/响应速度
4.人均节省工时
5.合规预警次数
6.上线周期缩短天数
六个评估指标,详细请看文稿中的图。
使用方式:
第一步:项目立项时先填“预测列”,形成一个参考值,每月滚动校准;
第二步:3、6个月后对照“实现列”复盘评估,决定是否追加或终止投资。
四、先定义“价值语言”,再谈ROI
AI不是“魔法”,而是一条需要持续调参的价值链。
75%企业“看不到回报”的根本原因,是董事会、业务线与研发团队说着三套不同的“价值语言”:
董事会的财务语言、
业务线的运营语言、
研发部的技术语言。
通过评估AI使用率、和“2×6矩阵法”,正是把三种语言同步到一张量化AI效果评估表。在月度、季度总结会上,当CEO问“AI到底挣了多少钱”,
CIO可以打开仪表盘,指向四个数字:
1.- 本季度节省人工费****万元;
2.- 客服一次解决率提升***%,NPS+***;
3.- 推荐算法带来增量收入****万元;
4.- 模型维护与重训成本仅占总成本**%。
这四个数字,就是董事会、CEO才是最想看到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