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的残酷真相:90%的人在打杂,10%的人在做这件事
作者:微信文章画原型、催进度、背锅侠三合一,这不是AI产品经理的真正价值
你以为AI产品经理天天谈论算法、改变世界?现实往往残酷得多:大多数AIPM陷入了无休止的原型设计、进度催促和“背锅”中。
但真正顶尖的AI产品经理,早已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实现了降维打击。本文将揭秘他们如何在产品定义和方案设计两个关键阶段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阶段一:产品定义(决定项目生死)
核心问题三大拷问:
1. 价值之问:这个需求用AI解决到底值不值?
2. 边界之问:技术边界在哪里?(哪些能解/不能解)
3. 商业之问:成本VS收益,ROI算明白了吗?
血泪教训:
曾有一个投入巨大的项目,算法团队表现优异,技术指标全部达标,但由于场景选择失误,最终300万预算全部打水漂。技术完美≠商业成功。
AIPM必备实操:
务必拉齐技术、业务负责人签字确认!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确保责任分明、共识达成的最佳实践。记住:没有签字的共识,只是闲聊。
阶段二:方案设计(技术博弈的艺术)
两大战场应对策略:
● 从0到1:无现成方案时,主导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从1到N:有现有方案时,深入算法选型(CNN?RNN?Transformer?)
软硬件结合设计的核心秘诀:
以智能音箱为例,成功关键在于麦克风阵列+唤醒算法+语义理解的无缝衔接。任何一环的短板都会导致体验灾难。
技术选型的平衡之道:
● 新技术:效率提升明显,但稳定性存疑
● 成熟技术:稳定可靠,但效果提升有限
残酷真相:
产品经理不能也不应该替技术拍板!但必须懂到能与技术大佬“对赌”,用数据和分析证明自己的方案选择。AIPM的三大进阶思维
1. 价值思维优先:别沉迷“算法炫技”,先回答“这需求到底该不该用AI?”
2. 商业思维本质:不会算ROI的AIPM,不是好“项目经理”
3. 工程思维底线:软硬件结合项目中,硬件缺陷算法补不了的痛!(谁做谁知道)
结语:从打杂到专业的蜕变
90%的AIPM还在打杂,因为他们只做了表面工作;10%的AIPM已经成为战略核心,因为他们掌握了解决本质问题的方法论。
真正顶尖的AI产品经理,不是算法的奴仆,而是技术的掌舵人。他们用商业思维指引技术方向,用产品思维落地技术价值,这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