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7 22:41

AI不断替代人类劳动,按劳分配将逐渐走向按需分配

作者:微信文章
一、从体力价值到数据价值的劳动范式颠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劳动形态的演进史。从农业时代的体力劳动,到工业时代的机械劳动,再到信息时代的脑力劳动,每一次技术革命都重新定义了"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四次劳动范式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特征,是人类从劳动的直接提供者,逐渐转变为劳动要素(数据)的源头供给者。



传统经济学中,"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信息时代的程序员、设计师,他们的劳动时间与产出效率构成了价值分配的基础。然而AI的崛起正在解构这个体系:自动驾驶替代司机,AI诊断系统辅助医生,智能客服取代人工客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因自动化而消失。

但这不是劳动的终结,而是劳动的转型。AI系统需要海量数据作为训练燃料——这些数据恰恰来自人类日常活动的数字化痕迹:我们的购物偏好、出行轨迹、社交互动甚至生理特征。每个人都在通过存在本身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就像工业时代的工人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区别在于,这种"数据劳动"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零边际成本的特殊属性,一个人提供数据不影响他人同时提供相同数据,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基于稀缺性的传统分配理论。
二、从私有壁垒到公共资源的数据权属革命性转变

当前的数据经济存在一个根本性矛盾:数据价值需要在流动和聚合中实现最大化,但现实中的数据却被封锁在科技巨头的"数字封建领地"中,形成彼此割裂的数据孤岛。这种碎片化状态不仅阻碍AI发展,更造成价值创造的巨大浪费。

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数据价值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单个用户的购物数据价值有限,但百万用户的消费模式数据能准确预测经济趋势;一个人的医疗信息只是个案,但全民健康数据能推动医学革命。正如詹姆斯·拉伍洛克在《新星世》中指出:"智能时代的真相比拼的不是算力大小,而是数据维度的丰富性与连续性。"

因此,数据公有化不是意识形态选择,而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欧盟的《数据治理法案》、中国的"数据二十条"政策,都在尝试建立数据权属、流通和收益分配机制。未来可能出现"数据公共池"——类似公海、大气层一样的全球公共资源,由非营利性机构管理,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价值共创共享"。

这将引发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当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从私人垄断走向公共所有时,价值创造的社会化与价值分配的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就像工业时代土地公有制尝试一样,数据公有制可能成为通往更公平社会的经济基础。
三、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演进

分配制度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随着AI替代程度和数据价值化程度的深化而分阶段演进:

第一阶段:混合分配期

传统按劳分配与数据权益分配并存。人们既通过工作获得劳动报酬,也通过提供数据获得补偿。例如:

用户通过数据分红平台获得广告收益分成(如Brave浏览器的基础注意力代币模式);

医疗数据贡献者获得新药研发的收益分享(如患者联盟数据信托模式);

自动驾驶路测数据提供者获得交通改善的优先使用权。

第二阶段:数据主导期

当AI替代超过60%的常规工作时,数据贡献成为主要价值来源。 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开始普及,资金来源于数据公有池的收益。例如:

城市数据红利:市政通过智能交通数据优化带来收益,向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

健康数据年金:全民医疗数据池产生的研发价值,按贡献度分配终身医疗保险;

教育数据信托:学习行为数据改进教育产品产生的价值,反哺终身学习账户。

第三阶段:按需分配期

当AI创造的经济价值足以满足全部人口基本需求时,分配原则从"按贡献分配"转向"按需要分配"。数据公有池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就像今天国家的石油基金一样: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模式:全民数据资产基金投资全球AI产业,收益支持全民基本收入;

数据权益继承权:数据贡献量作为数字遗产,确保代际公平;

需求认证系统:通过AI精算不同区域、群体的真实需求,实现资源精准配置。
四、未来数据权益社会的可能架构

要实现这个转变,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架构可能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架构。需要建立数据价值计量系统——就像曾经用"工分"计量劳动价值一样,未来可能需要"数据资信"Data Credit)计量数据贡献度。MIT的教授Sandy Pentland提出"数据美元"概念,通过联邦学习技术计量每个参与方对AI模型训练的贡献度。

法律架构。需要重新定义财产权。欧盟的《数字权利宪章》尝试将数据权利作为基本人权,中国浙江出现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践,都在探索数据权益的法律表达。未来可能需要专门《数据资源法》,规定数据资源的国有属性、开发权限和收益分配机制。

经济架构。需要建立数据价值循环系统。冰岛已尝试用地热发电数据训练AI优化能源网络,节省的成本反哺社区建设。未来可能出现"数据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数据货币供应平衡数字经济。

伦理架构。必须防范数据封建主义新形态。斯坦福大学人权中心警告,如果处理不当,数据公有制可能异变为"数字利维坦"。需要建立分层同意机制(如哈佛大学的数据许可设计)、算法审计制度确保公平性。
五、正在发生的数据权益分配萌芽

这种转变并非空中楼阁,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诸多实践雏形。

个人数据账户实践:英国Midata计划允许公民下载自己的消费数据,用于比价服务;新加坡MyInfo平台让公民控制个人数据使用。

数据合作社模式:美国农民数据合作社(Farmers Business Network)汇集农户耕作数据,集体议价采购农资;瑞士Healthbank让用户管理健康数据并选择有偿共享给研究机构。

数据股息实验:美国加州正在推动《数据股息法案》,要求大型科技公司向用户支付数据使用费;澳大利亚Open Banking制度要求银行共享客户数据(经授权),促进竞争并使消费者受益。

这些实验印证了一个正在流行的观点: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但不应被少数公司垄断,而应让每个公民分享资源收益。
六、以技术革命构建全民公有新经济基础

AI替代人类劳动不是末日预言,而是文明升级的契机。当机器接管了重复性劳动,人类得以回归更本质的角色——作为创意、情感和意义的创造者,以及AI进化所需原始数据的源泉。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经济学重新带回到人本主义轨道:不是让人服务于经济效率,而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按需分配不是回归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技术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使分配原则从"生存竞争"转向"发展保障"。

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言的:"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AI与数据公有化可能正是实现这个愿景的技术路径——通过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范式变迁构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经济基础。

未来正在数据流中悄然成型,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技术准备,更是理论更新和制度创新的准备。当每个人都能通过存在本身参与价值创造,通过数据公有共享文明进步的红利,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人类经济社会形态最深刻的转型。(文中图片由豆包生成)

作者:张烽,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上海浦东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理事,

上海浦东科幻协会理事,

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荷兰商学院访问学者,

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产业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智库专家和科技评价专家,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信通院法律大模型应用评审专家,

国版链数据要素合规专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不断替代人类劳动,按劳分配将逐渐走向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