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照妖镜下:我们每天忙的,到底是工作还是 “装样子”?
作者:微信文章一、现实困境:工具进入 AI 时代,工作逻辑仍陷旧局
每天盯着屏幕改方案、批流程、写报告,忙到下班连水都没喝几口,可回头想想:今天真正 “有用” 的事,到底做了几件?
我们总在说 AI 要改写行业、重构规则,却很少回头看:真正该被推翻的,是我们攥着不放的旧工作逻辑。
就拿电商行业举个例。正常来说,一个电商团队发宣传图该是这样的:设计师用 AI 出图后,先交项目经理过眼,再送电商负责人拍板,最后才敢上架。按理说,这三四道关卡层层把关,怎么也不该出 “一眼假” 的图 —— 可现实是,那些漏洞明显、连普通用户都能看出问题的图片,就这么大摇大摆地挂在店铺首页。
这背后藏着的问题,比 “图片出错” 更扎心:流程里的人,可能都没 “真干活”。设计师心里想 “后面有人审,我随便出图也没事”;项目经理觉得 “反正负责人最后会把关,我看一眼就行”;负责人又默认 “设计师是专业的,没必要细查”。最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 “完成了任务”,却没一个人真正对结果负责。
说到底,这就是当下最拧巴的现状:我们的工具已经冲进 AI 时代,工作流程却还困在 “纯人工时代” 没走出来。
二、历史镜鉴:工具迭代后,思维滞后酿悲剧
想理解这种 “工具变了,人没变” 的矛盾,不妨回头看段历史。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武器刚好赶上一场关键革命:后膛枪取代了前膛枪。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升级 —— 装弹速度快 3 倍,射程直接翻一倍,更关键的是,士兵不用再傻乎乎站着从枪口填火药,卧倒就能操作,安全和隐蔽性都提了一个档次。
可偏偏,南北战争双方的军官,还死抱着拿破仑时代的 “密集纵队战术” 不放。士兵得肩并肩排得整整齐齐,迈着统一的步子慢慢往前推;就算敌人的后膛枪子弹像暴雨一样扫过来,打完枪也得硬着头皮站起来装弹 —— 就因为 “卧倒会打乱队形”。
南北战争初期的布尔河战役,一天之内北方军死伤 3000 人,南方军 2000 人。战场上伤兵的哭喊声盖过炮火,断手断脚堆得像小山,当时的医疗体系根本扛不住,场面惨到让人不敢细想。
深究下去,症结出在那些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身上。他们满脑子都是 “教科书式战术”,觉得士兵散开打仗是 “流氓行径”,甚至嘲讽散兵战术 “丢军人的脸”。现在想想,这不就和我们抱着五年前的流程用 AI 一样吗?工具早变了,可我们的工作思维还在原地打转。
三、数据与概念:AI 时代下 “无意义工作” 的凸显
最近看《快公司》的一篇专栏,里面提到的观点让我越想越有共鸣。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做过一项研究:用生成式 AI 的员工,每周平均能省 5.4% 的时间。别觉得这数字小 —— 按每周 40 小时工作算,就是 2.2 小时。但作者真正想强调的,不是 “AI 多高效”,而是反过来提醒我们:过去的工作里,太多时间都耗在了 “AI 几秒就能搞定” 的事上。
文章里还提到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的一个概念 ——“BS 经济”。别被缩写唬住,其实就是 “Bullshit 经济”,说的就是那些徒有其表、没实际意义的工作,咱们老家说得更直白:“装样子干活”。有意思的是,格雷伯研究这个话题时,人工智能还只是个小众概念;可到了 AI 时代,他当年说的话反而更戳人,甚至值得我们重新琢磨。
2013 年,格雷伯在《STRIKE!》杂志上发过一篇短文,中文翻译过来叫《论职场中的 “狗屁工作”》。他在里面说,现代职场里塞满了 “看起来必须存在、其实没了也不影响” 的岗位和任务。这些工作的核心是:连做的人自己都说不出它有啥用,却得硬着头皮装作 “很重要”。和这些工作对比明显的,是那些 “累但有用的脏活累活”—— 至少后者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2018 年,格雷伯把几年的调研整理成了同名书。这倒让我有点纠结:一个专门研究 “无意义工作” 的专家,他的研究本身,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没意义?
书里两组数据,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一组是 2016 年的调查:美国办公室职员花在 “核心本职工作” 上的时间,从之前的 46% 降到了 39%。剩下的时间呢?全被会议、邮件、行政琐事占了。说通俗点就是:程序员本该写代码的时间,要分给一场又一场 “沟通协调会”;设计师本该画图的时间,要耗在听需求方说 “我要那种有感觉的创意”;运营本该和用户聊的时间,要浪费在听老板 “画大饼” 的务虚会上 —— 这些,都是格雷伯说的 “无意义任务”。
另一组数据来自 2015 年 YouGov 在英国做的民调:37% 的上班族觉得自己的工作 “对世界没啥用”。要是现在做一次类似调查,这个比例恐怕会更吓人。而且格雷伯在书里,还把 “无意义工作” 分成了五种类型,几乎能套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