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边的“一带一路” 故事
作者:微信文章作者:雷欧
来源:科威特市政项目
“肉片切大了,米饭、盐、打包”这是初到工作岗位时我常接触的中国话。Namaskar(大家好),我叫MEHEDI HASAN,孟加拉国籍,1999年出生,我是科威特市政项目的一名帮厨,我的师傅是张建涛,工作中他是一名非常专业且严格的师傅,生活上他即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家人。
故事的起点,是Namasker对中国美食的“一眼心动”。刚到项目的Namasker,偶然吃到张师傅做的“宫保鸡丁”,酸甜咸鲜的滋味让他瞬间着迷。抱着“想学会这道菜”的简单想法,他应聘成为厨房的帮厨,成了张师傅身边最“执着”的学徒。
最初的相处,满是“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是第一道坎,Namasker分不清“生抽”和“老抽”的中文发音,张师傅也听不懂他口中的孟加拉语食材名,两人只能靠手势比划、手机翻译软件沟通;烹饪习惯的差异更让Namasker犯难——他习惯了西式料理精准到克的调料配比,却对张师傅“少许盐”“半勺糖”的“凭感觉”调味摸不着头脑,就连握中式炒锅的姿势,都练得手掌发红。
“既然他愿意学,我就不能让他失望。”张师傅把耐心揉进了日常教学里。为了让Namasker理解“火候”,他特意在灶台旁贴了温度对照表,用“小火冒青烟、中火起油花、大火烧红锅”的通俗说法拆解技巧;怕Namasker记混调料,他把每种调料装在透明罐里,贴上中孟双语标签;每次试菜,他都会先让Namasker尝一口,再用筷子指着调料罐,一点点教他调整味道。
而Namasker的认真,也悄悄打动着张师傅。为了记住烹饪步骤,他把张师傅说的每句话都用翻译软件录下来,下班后反复听;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攒着等到第二天,追在张师傅身后“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练颠勺,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厨房,用沙子装满炒锅反复练习,直到能轻松颠起半锅食材。有一次,为了掌握“宫保鸡丁”的勾芡技巧,Namasker连续三天下班后留在后厨试做,失败了十几次,直到最后一次,张师傅尝了一口,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了,就是这个味儿!”
如今的Namasker,早已不是当年的“新手帮厨”。他能流利说出“勾薄芡”“大火快炒”等专业中文术语,不仅能独立做出宫保鸡丁,辣子鸡等经典川菜,还悄悄把科威特美食的灵感融入其中——在做“糖醋鸡柳”时,他试着加入少许椰枣泥,让酸甜味里多了一丝独特的果香,成了餐厅的“隐藏菜单”;而张师傅也从Namasker那里学到了当地烤饼的做法,偶尔会在早餐时段做给同事们尝鲜。
“他不仅学会了做菜,更懂了中国菜里的‘心意’。”张师傅提Namasker,满是骄傲;而Namasker则握着炒勺说:“张师傅像家人一样教我,我想把中国菜的味道,带回孟加拉给家人尝尝。”
方寸灶台间,锅铲起落,香气萦绕。张师傅与Namasker的故事里,没有国界的距离,只有对美食的热爱与传承。这份始于美食、归于情谊的师徒情,就像灶台上的火焰,温暖而持久,照亮了不同文化相遇相融的美好。
审核:杨 俊
核校:陶 虎
编辑:周恒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