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益丰力量 | 跨越山海 共筑中几新未来
作者:微信文章为在集团全系统大力弘扬新时代益丰精神,点亮船岸职工攻坚创效的“精神灯塔”,今日,《中国远洋海运报》连版成图,通版刊发了益丰船务相关报道。通过编发《跨越山海 共筑中几新未来》专题文章、绘制“港口+驳运+海运”全程运输流程、梳理益丰大事年表索引、讲述法塔拉河畔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益丰团队近六年来在西非几内亚筚路蓝缕开创驳运事业、攻坚克难推动创新发展、家国天下促进共建共赢的奋斗历程。现全文转发《跨越山海 共筑中几新未来》专题报道,让我们一同将目光投向那片辽阔的西非海岸,感受这份精神的滋养和强大的力量——
2019至今
益
丰
船
务
大
事
年
表
2019年
10月,益丰船务首批34人分三批次抵达几内亚,开启拓荒之旅。
12月9日,装载驳运设备的第一艘半潜船抵达几内亚。
12月14日,2艘无人驳、1艘油驳和2艘港作拖轮先后潜卸成功。
12月15日,“益驳301”靠泊中铝几内亚多功能码头,顺利完成首次装船。
12月21日,首次安装浮吊配重块。
2020年
1月5日,中铝项目首艘装运船舶衢山海轮顺利完成5.5万吨铝土矿装载任务,前往日照港。
1月27日,中铝项目首艘21万吨定制船惠智海轮完成装货任务。
2月4日,中铝项目首艘30万吨VLOC船合瀛轮完成装货任务。
4月20日,中铝项目首艘18万吨船中腾海轮完成装货,即项目首艘采取从矿山到码头直装装货的船舶。
6月,首次完成自主过驳平台“益国”调试。
8月30日,顺利完成第一个浮码头建设。
2021年
2月2日,国家电投项目首驳装船仪式。
2月4日,30万吨VLOC船合瀛轮完成27.2万吨装货任务,并实现作业期间平台浮吊不换边,开创了过驳作业新模式。
4月3日,自主完成第一艘港作拖轮护舷技改。
10月2日,益丰船务驳运量突破1000万吨。
2022年
1月10日,首艘由益丰人自驾开往几内亚的自航驳“益驳501”起锚开航,并于3月3日抵达几内亚。
8月,项目基本实现船岸通讯全覆盖。
11月17日,益丰船务驳运量突破3000万吨。
12月30日,第一次开展大型捐赠活动,向当地社区捐赠渔船、渔具。
2023年
1月23日、7月5日,先后两次完成拖曳驳运设备上船台坐墩进行维修保养,实现了从航修向坞修的能力转变。
7月17日,“益拖204”轮顺利下水,自主坞修再成功。
12月19日,首次向当地学校捐赠急需卫生物资和教娱物资。
2024年
2月27日,第三批驳运设备抵达几内亚。
4月2日,第一批人员抵达加纳,加纳项目启动运营。
9月14日,第四批驳运设备发运。
2025年
春节期间,成功完成过驳平台“益国”港内修理改造。
3月26日,益丰船务驳运量累计超一亿吨。
4月8日,首艘8000吨级浮船坞“益航”抵达几内亚;5月5日,成功首次进坞。
6月19日,在博法过驳锚地进行维修保养的“AMOY FC6”轮船员,20小时紧急救助3名几内亚渔民。
……
跨越山海
共筑中几新未来
2025年4月24日,几内亚博法省政府大楼旁的篮球场上人声鼎沸,16名身着盛装的少女随着鼓点跳起非洲传统舞蹈,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率团出席集团与博法省政府共同举行的捐赠仪式,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旗下的益丰船务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丰船务”)代表集团向FATALA河沿岸的 24个渔村捐赠一批渔船及渔具物资。这些配备发动机的渔船承载的不仅是生产力的跃升,更是当地社区走向富足的希望。正如当地媒体所言,中远海运正“以行动书写中几友谊,用责任点亮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这幕温情的捐赠,仅是这家被誉为“有人情味企业”的益丰船务深耕西非五年画卷的一角。其背后,是传承自新中国远洋事业启航之初的“爱国奉献”精神,是在创业熔炉中铸就“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是破解产业链协同难题的“敢为人先”智慧,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丝路同舟”实践。
爱国奉献
大国船队的使命担当
1956年,一张世界海轮吨位表深深震动了毛泽东主席的内心。面对远洋运输能力不及世界总吨位0.3%的渺小数据,他做出“发展航运”的殷殷嘱托。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那段艰苦岁月中,买船是一个关乎国家战略的大事。彼时,爱国华侨程丽川先生以其在香港创办的益丰船务为平台,从贷款买船,到靠营运收入不到两年就还清本息,开创了中国利用贷款快速发展远洋船队的先河。
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为全球经贸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中远海运旗下的一员,益丰船务秉承大国船队的责任担当,传承爱国奉献的血脉基因,带着历史的重托乘风破浪远航非洲,毅然承担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使命。
在西非几内亚这片红色的土地中,蕴藏着全球三分之一的铝土矿资源。而要将这“工业之粮”铝土矿变形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飞机机翼、高铁车厢、汽车车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外壳,依靠的是中国供应链。专业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几内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铝土矿来源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60%。2024年,中国共计进口铝土矿1.587亿吨,其中几内亚对中国出口 1.1 亿吨(到港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9.4%。而2019年至今,益丰船务在几内亚累计转运铝土矿超过 1 亿吨,2024 年完成的驳运量占几内亚铝土矿出口总量的 1/4,在中国铝土矿进口量中的占比达14.4%。
时任益丰船务总经理李志强告诉记者,航运企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商”,还是“全球经济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和“公共安全的守护者”。海外项目的投资运营离不开海运物流的支撑,这是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国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较高,中铝、国家电投等企业通过其非洲项目提升了原料供应的安全性,增强了中国在重要矿产全球供应链中的稳定性和影响力,中远海运几内亚铝土矿运输项目在其中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保障国家能源及重要物资的运输安全是我们国家船队的使命。”李志强如是说。
艰苦奋斗
西非驳运的“中国名片”
“非洲苦不苦,问问益丰人。”益丰船务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筚路蓝缕、不畏艰险的砥砺奋斗史,也是一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拓荒创业史。“我们为现代版南泥湾增添了新标注。”李志强,这位拥有30年航海生涯的船长,忆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2018年,中铝几内亚博法铝土矿项目正式签约,中远海运散运公司决定由旗下的益丰船务负责项目驳运段的运营管理。2019年10月,李志强带领第一批团队抵达几内亚。创业之初,一间15平方米的简陋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双人宿舍;矿泉水桶既能做垃圾桶,也可以组合成简易休息床。几内亚还是全球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被虐’的命运。”公司保障部经理王红兵以轻松的口吻调侃当时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给团队运营能力带来了极大考验。李志强带领团队实行营区封闭式管理,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建立起严格的疫情防控体系,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据了解,疫情期间船员换不了班,10人配员的拖轮只能靠5个人来硬撑。于是海务总管亲自开拖轮,机务总管在码头浮吊带缆。大家轮着班睡觉,饿了就啃干粮,硬是没让驳运断过一天。当时为解决自身团队及中铝项目组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益丰船务还率先实现从国内包机运送人员赴几内亚开展工作。
对于驳运业务来说,通道建设至关重要。几内亚沿海无法建造深水港,铝土矿运输必须通过驳船从河道转运至外海锚地。“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就是要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就是凭借这样的信念,益丰人打通了法塔拉河长达40海里的驳运通道。
2019年12月,装载第一批驳运设备的半潜船抵达几内亚,在整个几内亚都找不到合适拖轮的情况下,益丰人跨越千里,从塞拉利昂租借了2艘船龄超30年的拖轮,顺利完成卸载任务,迈出了开展驳运业务的关键一步。2023年春节,益丰人连续作战,成功完成拖轮上排坐墩作业,攻克了在坞修能力上的短板。没有营地短距离通行的交通工具,就自购零件,益丰人动手组装起第一辆“益丰牌”新能源车。
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现实,益丰人推动驳运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从首批设备运抵,到连续2年超额完成驳运目标,“益丰速度”和“益丰服务”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客户。如今,公司已成功跻身西非驳运市场第一梯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一张闪亮名片。
敢为人先
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样板
如何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一起出海,通过打通资源外运的“最后一海里”,系统性解决非洲资源出口的物流瓶颈,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惠及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中远海运散运和益丰船务一直在思考的一道命题。为此,益丰船务协同上下游,主动破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建以“码头+驳运”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实现“矿山开采-内河驳运-远洋运输-国内接卸”的全链条贯通,解决了战略客户在海外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物流痛点,开创了中远海运在这一领域的先河。
时任中铝几内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小明向记者表示,全球领先的铝土矿资源开发企业中铝牵手全球航运物流巨擘中远海运,通过“资源+物流”强强联合,有力印证了“以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完善促进更广泛经济发展”的路径在非洲的可行性,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种务实的发展合作选项。“我们的合作模式极具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展现了中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优势互补的巨大能量和价值,提升了中国企业在非项目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据了解,中铝几内亚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建设运营几内亚氧化铝项目,同时还在其他国家开发矿产资源。“这些都需要物流运输环节的建设和运营,这与中远海运的全球航运网络、港口运营管理、端到端物流解决方案,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和战略协同效应。”杜小明强调,“希望与中远海运携手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共同打造‘矿山生产—内陆运输—港口装驳—外海运输’的一体化、可视化、可追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现主持工作的益丰船务副总经理殷小冬介绍说,公司定制的驳船除了运矿石,还可以承运件杂货。为保障海船返程货源,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件杂货中心。未来将携手合作伙伴,积极参与更多建设。
在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出海”的过程中,益丰船务主动融入集团“航运+港口+物流”一体化运营链条,在几内亚打造全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协同中远海运港口,提升码头运营管理水平;协同中远海运物流,加大件杂货的承揽运输业务;协同中理检验,在非洲矿产资源检验领域树立了中国检验检测行业服务的典范,成为几内亚首批具备出口检验资格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协同中远海运重工,引入几内亚首艘8000吨级浮船坞,实现修船业务零的突破;协同中远海运劳务,助力船员外派国际化,成功培育出一支高素质的驳运船员队伍。
经过五年的砥砺奋进,益丰船务通过发挥枢纽联通和网络连接作用,已构建起以几内亚博法区域港口群、加纳塔科拉迪港等为枢纽,覆盖多国的矿产资源运输网络,为当地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解决方案。
丝路同舟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中远海运实践
“这个,2万;这个,1万5;这个,1万!”当地老板娘用字正腔圆的汉语报价,麻利地装好香蕉。在益丰船务所在营地附近的这间铁皮棚水果铺,简单熟练的汉语交流已是日常。这是中方人员出入的必经之地,被中方员工亲切称为“解忧水果铺”。甜美的水果不仅给中国游子带来了温暖,还托起了当地民众的致富梦想。
在益丰船务的岸基部门,外籍员工数量占据32%,公司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中、英、法三语培训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当地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中文名字叫吴起的几内亚小伙就是其中的代表。刚入职时他还在码头当司机,后来通过培训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能做出中英法三语对照的报表,现在已晋升到了管理岗位。他的梦想是走出非洲,到丝路的另一端中国去走走看看。
“在益丰,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员工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来到几内亚工作一年的益丰船务人力资源部员工李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她看来,益丰船务给中外员工提供的不仅仅是岗位和物质保障,还是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实现价值的平台。“大家都能在合适的岗位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在海上,益丰船务同样管理着一支拥有600多名多国籍船员的驳船船队。公司将船员管理融入船舶运营,开创性地建立船员健康档案,组织心理疏导,搭建晋升通道,以精细化管理诠释着“丝路同舟”的理念。
而当捐赠的渔船完成建造交到渔民手中时,丝路精神则有了更生动的写照。在此起彼伏“Ami(朋友)”问候声中,博 法中央渔港港长IdrissaBangoura激动地表示,“作为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我们深知一艘渔船、一张渔网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对我们生活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更是信任的传递、希望的点燃!”
作为一名行业主管,博法海事局局长Tonguino Joachime FAYA则用“同呼吸,共命运”形象比喻中几两国关系。“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中几两国的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福祉和机遇。几内亚海运业也因中国矿企和航运公司的到来得以推动发展,COSCO SHIPPING就是其中的典范。”统计数据显示,益丰船务五年来累计在当地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举行各类捐赠活动30余次,金额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益丰船务副总经理苗圣英表示:“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丝路同舟——这十六字所凝聚的新时代益丰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航海文化基因,生动践行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丝路精神。五年来,我们不仅积极拓展文化交流、壮大社区‘朋友圈’,更是屡次驰援开展海上救助,成功为中几两国架起了一座联通贸易、交融人文的坚固海上桥梁。”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