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观察】从“走出去”到“立得住”: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进化论
作者:微信文章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nDGaStsZctd7gkryszkHeQeq92F31EgbVBx8pct0NhuI2sjG9wPdiapcNG449QLBka2kD0xmNoia4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randomid=4qf88vy1&tp=webp#imgIndex=0
当出海从少数企业的“试水” 变成多数行业的 “必修课”,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正发生深刻变革。不同于早期为生存而 “走出去” 的被动,如今的出海更像是一场主动的战略布局 —— 从东南亚的电商平台到非洲的新能源电站,从欧洲的品牌并购到拉美的产业链布局,中国企业的身影已遍布全球经济的毛细血管。这种转变背后,既有国际格局重塑的外部推力,也有国内产业升级的内在动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micXI6dcu0nelUIlxQsn2MiaEmDY7638Qczhgic3OBQh2I7wqjV5ic2ico6ApUS8cqdic6bKfPKibbmz23A/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randomid=y5hxl95k&tp=webp#imgIndex=2
时代变局:出海背后的全球与本土逻辑
当下的出海浪潮,诞生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变革之中。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力量格局的切换。多年前“中国冲击” 引发的全球分工重构尚未平息,“美国冲击” 已成为新的变量。这里的 “美国冲击”,本质是其从全球体系 “选择性退场” 带来的连锁反应:财政赤字高企(2024 年达 1.8 万亿美元)推动政策转向保守,贸易赤字(同年 1.2 万亿美元)加剧保护主义倾向,国际事务中 “不愿投入” 的孤立姿态愈发明显。这种 “内向化” 趋势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让全球贸易投资的水流变得湍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自然也受其影响。
回到国内,对外开放的重心早已悄然转移。2013 年是个关键节点,“自贸区” 与 “一带一路” 的同步推进,让中国从 “引进来” 的单车道,驶入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并行的双车道。如今,中国既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也是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政策焦点更偏向新赛道、新质生产力的海外拓展,品牌与文化的软实力输出也被提上日程。这种转变,既是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应对外部变化的主动选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micXI6dcu0nelUIlxQsn2MiaHEErhLe8r3icMrwON4OgAbEPDUMa2IcJVnMhRVChlvyMDQ0Ofvddp9w/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randomid=g1gjtr7b&tp=webp#imgIndex=4
出海动机:从“逐利”到“多元平衡”的升级
企业出海的目的,早已不是简单的“赚钱” 二字可以概括。
传统的投资逻辑可分四类:有的企业像TikTok 那样,追着东南亚的年轻网民和上涨的互联网渗透率而去,这是典型的 “抢市场”;有的新能源车企跑到矿产资源国,为的是把电池原材料攥在自己手里,属于 “保供应”;比亚迪把工厂建在东南亚,既用当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又能辐射周边市场,这是 “提效率”;而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化工拿下先正达,则是瞄准了技术和品牌等 “战略资产”,为的是补上发展短板。
但现在,新的投资类型不断涌现。有些企业在第三国设厂,再把产品卖到目标市场,像“转机” 一样绕开贸易壁垒;有些则在全球撒网布局,通过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 “避险” 思维,应对地缘风险;还有些在供应链里加设新节点,把断链风险降到最低,这便是 “补链” 的智慧。在公平贸易取代自由贸易、安全优先于便利的时代,企业出海的算盘打得更复杂,也更深远。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micXI6dcu0nelUIlxQsn2MiayKfJKiahr2azj78ibgjl8HYY51Vpffe2pbh1dQSGiasH0vHbTGZyHPW6A/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randomid=o5pvxk5h&tp=webp#imgIndex=6
出海主力:产业与企业的“迭代图谱”
谁在主导这场新的出海浪潮?答案藏在产业与企业的变迁里。
产业层面的变化尤为显著。过去服务业在对外投资中“一家独大”,如今制造业正加速跟上 ——2023 年制造业投资主体占比超三成,与租赁服务、批发零售形成 “三足鼎立”。更重要的是,出海的产业内涵在升级:从卖衣服、开餐馆等生活服务,转向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占比已达 71.8%);从传统制造到计算机、医药等现代产业;从老赛道到新能源、AI 等新领域,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海外竞争的 “新王牌”。
企业主体也在换班。早年出海是国企的“独角戏”,现在民营企业成了生力军。2023 年的数据显示,中型企业占出海阵营的 39.4%,小微企业合计超三成,这些企业灵活机敏,在新赛道上跑得更快。大中小企业各显神通,共同构成了出海的 “生态军团”。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micXI6dcu0nelUIlxQsn2MiaJVydhnl69vS5gIRmVqJ7MUOhTzUzsic9zhCebhpXXKn70lHVvR1yJhg/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7
目的地选择:从“远求”到“近取”的转向
企业出海的地图,正在重新绘制。
曾经,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投资热点,如今发展中国家成了“主阵地”。2023 年,中国对外投资中七成以上流向亚洲,拉美、非洲也占一定份额,而北美和欧盟合计不足 8%,“南南合作” 的色彩越来越浓。这背后,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与开放态度,吸引着中国企业的目光。
投资方向也呈现“从小处着眼” 的特点。大国虽市场大,但贸易保护倾向也重;小国则更依赖开放,反而成了绕开壁垒的 “跳板”。同时,“远亲不如近邻” 的逻辑愈发明显,东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的优势,让亚太近邻成了出海 “首选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友岸” 布局。“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 152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的合作不断深化,2023 年对共建国家投资占比达 23%,近七成企业优先选择这些地区。这种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与某些国家搞 “小圈子” 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为企业出海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micXI6dcu0nelUIlxQsn2MiaMycB0yAxiaxLickQQNScCRCFAlt7MzMqofmCZ0BqicPOQE6R8yxAr14BQ/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9
出海方式:从 “单打独斗” 到 “生态共舞”
怎么出海?答案早已超越了“开个工厂、卖个产品” 的初级阶段。
早年企业爱搞并购,2004 年并购占对外投资过半,如今更多选择 “绿地投资”—— 从零开始建工厂、设机构,2023 年这类投资占比已超九成。虽然周期长,但能牢牢掌控技术、品牌和管理,更适合长期发展。
合作模式也在变。过去总想“自己说了算”,现在更愿 “搭伙过日子”。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既能分担风险、降低准入门槛,也能更快融入本地市场,成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抱团” 成了新潮流。不再是单个企业 “独闯天涯”,而是产业链上下游 “组队出海”。比如在东南亚,家电企业、零部件商、物流商一起去,形成 “生产 + 销售 + 服务” 的闭环,共同应对当地市场的不确定性。
更高级的是“生态出海”。宁德时代在印尼的动力电池项目,不仅带去了生产线,还联合华为云搭建起 “镍矿 — 电池 — 回收” 的数据体系,实现全链条的智能管理。这种从 “卖产能” 到 “输出生态” 的跨越,标志着中国企业出海进入了新阶段。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Fc59ianHslhsrcmr6aEZBNY6LvFLFia1M1bfN1OUlhKwqicgJECXHvhD8O6rdsY5lmnw0S9HnicicH0lbNTBhH27A/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8
收益衡量:从 “账本利润” 到 “系统价值”
怎么算出海的“收益账”?不能只看眼前的盈亏了。
现在的企业出海,更多是为了“打基础、利长远”:通过全球布局让市场和收入来源更多元,避免 “一棵树上吊死”;通过海外设点让供应链更有韧性,不怕突发冲击;通过多区域布局预留 “备用线路”,保障经贸安全。这些价值,很难用短期利润来衡量。
评估出海成功与否,得换种思路:不能只盯着账本算小账,要从产业链、生态链的角度看全局;不能急着要回报,得有“放长线钓大鱼” 的耐心;不能单看收益,要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平衡。有些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初期不赚钱,但抢占了市场先机,这便是长期主义的智慧。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Fc59ianHslhsrcmr6aEZBNY6LvFLFia18ic3kuScQ4Bw8NSK4hB0Lt1oQBCe8psL1RSJax0ibolCZtLpWSjVZ70g/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9
政策护航:从 “单兵作战” 到 “体系支撑”
企业出海,离不开“看得见的手” 保驾护航。
国内服务在升级:通过税收数据等“大数据”,帮企业理清国内供应链关系,为产业链出海指路;借助智库和 AI 技术,动态监测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提前预警风险;构建 “一站式” 服务体系,从前期论证到后期运营全程陪伴;同时把握好 “度”,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不搞 “一刀切” 限制正常投资。
国际合作在拓展:升级中国— 东盟自贸协定、RCEP 等现有机制,让投资更便利;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 “沉睡” 的协定 “激活”,为企业创造制度性保障;和东道国加强沟通,在绿色经济、数字贸易等新领域开辟合作空间;在更多贸易谈判中纳入投资议题,为企业争取更好的规则环境。
“中国模式” 的探索:独特性与世界意义
中国企业出海有没有“独特模式”?或许还在形成中,但已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作为既是大国又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体,中国能同时做好“引进来” 和 “走出去”,形成双向互动;经历过转型期的企业,既能在成熟市场拼杀,也能在发展中市场扎根,适应力超强;从头部企业到小微企业,不同梯队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出海节奏;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企业能 “打包” 输出解决方案;国企与民企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加上 “一带一路” 等合作网络,构成了出海的独特支撑。
从卖产品到输出技术,从代工到创品牌,从建项目到输出标准,中国企业出海的边界不断拓宽。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然,更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 当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企业带来的开放合作理念,或许正是破解全球经济困局的一把钥匙。
* 文章来源 “创享优客”
排版|王紫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nRnv4IQf2VYyF8IyKCqzkKl4SXufia7jGm06UKTLQTtibUgMwpjujn4rkQY7HZiciaRo8QkN8mKYTaV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imgIndex=8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nTPwsVq8NzrZWOq1Vlw4uI9zhIcpY4fAJZjUKqfmukXZs9aHZRgL9cKGLhBfFLgsUQF8icyuicfBU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imgIndex=9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Fc59ianHsnRnv4IQf2VYyF8IyKCqzkKuADibyhibcTiciclt0ic4xRojt6BmvibkYej8BtRcTibdLvCa6icic1r7yf8T2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imgIndex=11
媒体合作及转载添加微信YBLyjzx
商务合作联系15010075732青春合伙人招募关注公号“青春合伙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