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AI 没意思,是你用 AI 的方式没意思
作者:微信文章在这个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水电般普及的时代,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早已褪去 “科技新贵” 的光环,成了连退休母亲都会用来生成虚拟影像的日常工具 —— 我妈上周还拿着豆包生成的 “年轻时的自己在海边” 的图,跟老姐妹炫耀 “这是我闺女帮我弄的高科技相册”。但随之而来的,是海量 AI 影像带来的 “视觉饱腹感过载”:刷多了千篇一律的 “赛博国风”“未来废土”,就像连续一个月顿顿吃火锅,再香的底料也会让人犯腻。我一度以为自己成了 “AI 艺术渣女”,前阵子还对着算法生成的奇幻场景惊叹 “这也太绝了”,没过多久就对满屏的相似美学提不起半点兴趣。
直到月底信用卡账单弹出 “Midjourney 包月费用已自动扣款” 的提示,我才猛然惊醒:好家伙,这钱花得跟打水漂似的,我都快把这个软件忘到后脑勺了!本着 “不浪费一分钱” 的抠门哲学,也带着 “或许 AI 艺术还有新花样” 的微弱期待,我重新打开搜索框,结果一头栽进了 Nika Qutelia、Veronika Pell、Maria Szakats 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里。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 AI 艺术没了魅力,而是我们太容易被 “一键生成” 的廉价奇观蒙蔽,忘了真正的创作,从来都是人与工具的共舞。
Nika Qutelia
重构记忆废墟
一、Nika Qutelia:用 AI 蒸馏创伤,让算法成为记忆的 “显影剂”
来自格鲁吉亚的 Nika Qutelia,身上带着战争与流离失所的童年烙印 —— 这种经历若是落在学院派艺术家手里,或许会变成规规矩矩的 “创伤主题创作”,但恰恰是 “无师自通” 的背景,让他挣脱了传统绘画的束缚,把 AI 用成了最锋利的 “情感手术刀”。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用 AI 是 “让算法造梦”,而 Nika 是 “让算法解剖记忆”:他不追求画面的甜美和谐,反而利用 AI 对图像数据的 “理解” 与 “扭曲” 能力,把个人创伤和集体记忆倒进数字 “蒸馏器”,提炼出一种近乎哥特式的暗黑浪漫。
看他的作品,破碎的建筑轮廓悬浮在阴郁的色块里,像被战火啃噬后剩下的骨架;扭曲的人形蜷缩着,肢体缠绕着模糊的线条,仿佛承载着说不出口的沉重 —— 这些画面里,AI 的 “不完美” 反而成了最大的优点。比如那些非理性的细节:本该笔直的墙壁突然弯曲,本该清晰的人脸变成模糊的色块,放在传统绘画里或许是 “失误”,但在 Nika 的作品里,却成了 “不可言说之痛” 的最佳隐喻。我一直觉得,AI 最厉害的不是 “画得像”,而是 “能把人类说不出来的感受视觉化”,Nika 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让 AI 放大了自己情感里最独特的部分,把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废墟,变成了能被看见、被触摸的视觉语言。这哪里是 “用 AI 画画”,分明是 “用 AI 给记忆显影”。
Veronika Pell
在代码迷宫中游戏
二、Veronika Pell:在代码迷宫里 “玩游戏”,把 AI 的 “不确定性” 变成创作的 “盲盒”
如果说 Nika 用 AI 是 “严肃的自我表达”,那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 Veronika Pell,就是把 AI 当成了 “最有趣的玩具”—— 但这种 “玩”,不是随便敲几个关键词的敷衍,而是带着理性思考的 “游戏式创作”。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时,差点以为自己打开了 “AI 艺术盲盒”:这张像迷幻的流体生物,在屏幕上慢慢蠕动;那张像代码碎片拼出来的赛博底片,满是闪烁的像素点;还有一张居然像褪色的复古科幻杂志封面,宇航员站在紫色星球上,带着上世纪的浪漫感。
后来我才知道,Veronika 从来不用固定的 AI 模型或流程 —— 她总在尝试新的算法、新的参数,甚至会故意设置一些 “混乱变量”,比如在提示词里加入 “矛盾的风格描述”,看 AI 会给出怎样的惊喜。在我看来,这正是她比大多数人高明的地方:很多人用 AI 时,总想着 “控制算法”,要它画得 “精准符合预期”,但 Veronika 偏不,她把 AI 的 “不确定性” 当成了创作的核心。每一次点击 “生成”,对她来说都是敲开一扇未知的门 —— 可能出的是 “甜美的糖果”,也可能是 “辛辣的惊喜”,但正是这种未知,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认同她的创作逻辑:AI 不是 “服从命令的工具”,而是 “能跟你互动的伙伴”—— 你给它一个方向,它给你一堆可能性,然后你再从这些可能性里挑出最有意思的,继续往下走。这种 “人与 AI 的博弈”,比 “一键生成” 有趣多了。
Maria Szakats
数字绒毯的编织诗人
三、Maria Szakats:让代码 “落地” 成绒毯,用手工给数字世界 “织一件毛衣”
当大多数人还在屏幕上纠结 “AI 生成的图够不够清晰” 时,匈牙利艺术家 Maria Szakats 已经把 AI 生成的图案,一针一线绣成了实体的马海毛绒毯 —— 这操作直接让我眼前一亮:原来 AI 艺术还能 “摸得着”?在我看来,Maria 最厉害的不是 “会用 AI 画图”,也不是 “会刺绣”,而是她把 “快与慢”“新与旧” 这对矛盾,调和得恰到好处。
她的创作流程特别有意思:先用 AI 生成充满奇思妙想的图案 —— 这些图案可能是色彩斑斓的几何图形,也可能是像童话里的小动物,充满了数字世界的灵动;然后她会把这些图案转化为刺绣图纸,用马海毛一针一线地绣出来;最妙的是,绣完之后她还会对表面进行磨绒处理,让原本清晰的数字线条变得模糊、柔软,摸上去暖暖的,像小时候妈妈织的毛衣。在我眼里,这不仅是 “数字转实体”,更是 “给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情温度”——AI 的 “快” 提供了无限灵感,手工的 “慢” 让这些灵感有了质感;数字的 “精确” 是骨架,手工的 “柔软” 是血肉。她让我明白,AI 不是要取代传统手工艺,而是能成为连接数字想象和传统技艺的桥梁 —— 就像她用 AI 设计图案,再用刺绣把它变成绒毯,本质上和设计师用电脑画图,再用布料做衣服没区别,但她多了一份 “温柔的祛魅”:把数字世界的冰冷精确,变成了能抱在怀里的温暖。
四、跳出 “AI 能不能艺术” 的争论:真正的创作,是 “人牵着 AI 走”
看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早就该跳出 “AI 能不能创作艺术” 的初级争论了 —— 这个问题就像 “画笔能不能创作艺术” 一样无聊:画笔不能自己画画,AI 也不能自己创作,真正的核心永远是人。在我看来,AI 给艺术家带来的,不是 “省力的工具”,而是 “能力的延伸”:它能帮你快速融合、解构、重塑视觉风格,打破自己的创作惯性 —— 比如你一直画写实,AI 能帮你快速尝试抽象风格;它还能当你的 “协作伙伴”:你给它一个初始想法(比如 “用哥特风格画战争废墟”),它会在庞大的可能性空间里给你一堆结果,你再从中挑选、调整,激发下一轮灵感。
但 AI 也有 “坑”:算法有自己的偏好和偏见 —— 比如你想画 “中性风格的人物”,AI 可能会默认往 “男性” 或 “女性” 的方向偏;提示词的一点点模糊,都可能让结果 “南辕北辙”;更危险的是,过度依赖 AI 会让你失去自己的 “创作主体性”—— 如果每次都让 AI 生成初稿,再稍微改改,久而久之,你自己的想法会越来越少,最后变成 “AI 的搬运工”。
而 Nika、Veronika、Maria 之所以能做出好作品,就是因为他们始终 “牵着 AI 走”:Nika 知道自己要表达 “创伤记忆”,AI 只是帮他实现的工具;Veronika 知道自己要 “玩代码迷宫”,AI 的 “不确定性” 是她的创作素材;Maria 知道自己要 “连接数字与手工”,AI 只是她灵感的起点。他们从来没把 AI 当成 “万能钥匙”,而是把它当成 “画笔”“颜料” 甚至 “玩具”—— 工具永远服务于创作理念,而不是反过来。
现在再回头看自己之前的 “AI 审美疲劳”,我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太沉迷于 “一键生成” 的快感,忘了创作的本质是 “表达自己”。当 AI 艺术褪去技术奇观的光环,我们终于能看清它的真面目:它只是人类艺术长河里又一个新工具,和油画、相机、电脑没什么不同。以后再有人问 “AI 艺术还有没有意思”,我会让他去看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 —— 不是 AI 没意思,是你用 AI 的方式没意思。毕竟,真正的创作,从来都是 “人用工具说话”,而不是 “工具替人说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