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榜样力量|看八局青年闪耀“一带一路” ①
作者:微信文章在中建八局高质量发展征程上
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跨越山海、扎根异国
以青春之我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他们用初心致匠心
用平凡铸不凡
让“中国方案”“中国建造”走出国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外项目一线
聆听海外青年榜样的奋斗故事
01
赤道下的筑梦人:
我在印尼的十年
2014年,我大学毕业加入中建八局,怀着对建筑的热爱和世界的好奇,主动请缨,奔赴海外,踏上了印度尼西亚这片热土。那一年,我23岁。
最初的开拓岁月并不轻松。初抵印尼,语言成了第一道难关。我和团队白天奔波于市场与工地,夜晚则俯身灯下,将生涩的工程术语译成印尼语,两年间熟读了40余本印尼语书籍,硬是啃下了语言这块硬骨头。“攻克一门语言,开拓一片市场”,我与团队用实力说话,让“中国建造”渐渐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耀眼名片。
十年光阴,我从青涩的施工员,到独当一面的区域负责人。2023年,我挑起保利高工厂项目的重担。这是八局在印尼迄今最大的工业厂房项目,28栋单体、270天工期、90%的属地化用工,气候、文化、工期,每一项都是考验。我带着团队,转变思路,用三语沟通打破隔阂,甚至把安全守则编成了工人传唱的民谣。最终,项目圆满落地。当业主紧握着我的手,由衷地说出“CHINA SPEED, HEBAT!”(中国速度,厉害!)时,那一刻,所有奔忙都被赋予了意义。
十年如一卷长诗,从雅加达深基坑的逆作法挑战,到三宝垄工业园区EPC的全流程探索,我的脚步始终踏实而清晰。如今,中建八局在印尼已铸就数十座精品工程,承建了第二、第三高楼。而比数字更珍贵的,是数千名和我一样的八局海外青年用实干浇筑信仰,将“中国建造”的口碑刻进异国土壤。
海外公司印度尼西亚高宝登项目
项目执行经理籍忠清
02
从黄沙到云巅:
青春与塔共生长
2018年,我作为东北公司的“先头兵”从蓝色汪洋来到黄色沙海,跨越7000公里奔赴文明古国——埃及。我的任务就是和我的同事们在这里“聚沙成塔”,让“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新首都CBD标志塔擎起非洲天际线。
漫无边际的撒哈拉沙漠,沙暴沙尘常有、极热极旱常见,地形结构异常复杂。这样的环境,让本来就极具挑战的超高层施工,难上加难。
老话说得好“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想要让标志塔直耸云霄,基础必须要打牢。在标志塔基础施工阶段,超厚超大筏板无疑是造“塔”关键。没有历史数据、没有经验参考,也没有可靠实验环境,使得方案一次次被推翻修改。为了找到最优解,我和团队白天反复测算,夜里推演比对,前前后后连续修改了19版方案。最终,我们创新性地引入小坡度溜槽技术,建立“二图一表”浇筑体系,形成沙漠地区超厚超大筏板大体积混凝土连续快速浇筑工艺。
筏板浇筑当天,12条混凝土生产线开足马力,128辆搅拌车不间断运输,仅用38小时便完成了18500立方米的基础筏板浇筑,创下非洲建筑史上多项纪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今标志塔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我和它共同走过了7年时光。在这里,变了的是语言、是饮食,是气候,是施工标准,是共事伙伴,不变的是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恒心,在变与不变中,初心和使命召唤我去挑战、去超越,去担当。这就是我的选择,是我笃定的方向。
东北公司埃及新首都CBD标志塔项目
项目技术质量主管白玉庆
03
亚的斯亚贝巴的数字密码:
在账本上筑起信任之桥
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清晨的风裹着春末的微凉,办公室的百叶窗透着柔和的天光,在磨得发亮的计算器上投下细长的影子。作为一名项目会计师,我每日面对的从不是钢筋水泥,而是一叠叠外文单据、一串串跳动的数字——这些看似枯燥的符号,恰是异国项目运转的“生命线”。
驻外财务的战场,藏在每一份外文单据的褶皱里。2025年初,埃塞税务局的审计通知像块石头砸进我平静的日程——对方要求所有文件用当地语言重译,财务编码必须匹配本地系统。那半个月,我在税务局与项目部间两点一线:白天带着翻译逐页核对原始凭证,阿姆哈拉语的税务术语记满了三个笔记本;晚上对着电脑屏幕,和国内财务组跨时差校对数据,通宵达旦更是常事。最急的一次,为了修正报表里的一处逻辑错误,我连改四版,直到晨光爬上凭证册的边角。
在埃塞的日子,我的电脑里躺着60多个Excel模板,全是按当地政策和项目需求一点点磨出来的。我渐渐明白,海外财务的工作,不只是核单付款,更是在异国土壤上播撒信任的种子。当审计官为我的报表竖起大拇指,当同事说“有你管钱我们放心”,当属地合作方说“中国企业的严谨值得学习”,这些瞬间都在告诉我:每一次精准核算,都是在为“一带一路” 的蓝图添砖;每一次并肩协作,都是在诠释“八局青年”的担当。
如今再想起初到埃塞的那个清晨,我脑海里总会浮现行李箱上贴着的“中建八局”标识。在这条跨越山海的丝路上,有人筑就高楼,有人铺就通途,而我和同事们,正用一个个精准的数字、一次次默契的配合,书写着属于八局青年的答案:我们在一起,就有力量;我们共奋斗,就是担当!
华北公司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运营服务项目
项目会计师刘越
04
以技术智慧跨越山海:
让中国方案闪耀柬埔寨
西港德瓦度假村项目,是中柬共建 “一带一路” 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标准走向海外的重要窗口。我的青春坐标,便定格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热带土地上。在这里,40℃的高温、突如其来的暴雨是日常,而宴会厅47米超大跨度钢结构屋面的施工难题,以及现场复杂地形造成的吊装盲区,则是横在我们面前的 “拦路虎”——这不仅关乎工程进度,更关乎中国技术在海外的口碑。
面对僵局,我脑海里反复推演着各种施工方案,当“累积滑移施工”的想法浮现时,我知道这是破局的关键。但这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技术论证。我带着团队运用 BIM 技术精准模拟每一工况,从构件受力到滑移轨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让业主和监理理解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一次次拿着模拟数据和技术图纸登门沟通,主动对比中国标准与印尼规范的异同,用专业术语拆解施工逻辑。我们组织了12次专题会议,针对滑移梁强度、支撑胎架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反复推敲,最终让这项中国创新技术赢得了各方的认可与信任。
方案获批只是起点,落地执行更需精雕细琢。我协同印尼设计单位,逐字逐句核对设计参数,完成支撑胎架与滑移梁的优化设计;施工现场,我每天顶着烈日巡查,盯着工人校准每一个滑移支点,确保毫米级的精度把控。当最后一段钢结构屋面平稳滑移到位,与主体结构完美对接时,现场响起的掌声里,有当地人的惊叹,更有我们中国人的自豪——这项技术不仅攻克了超大跨度吊装难题,更比原计划节约工期45天,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
项目竣工那天,我站在宴会厅下仰望,47 米的钢结构屋面如展翅的飞鸟,在热带阳光下熠熠生辉。海风再次拂过,这一次,我仿佛听见了丝路驼铃与现代工程器械的共鸣。那些在高温下讨论方案的午后、在会议室里据理力争的深夜、在电脑前反复模拟的凌晨,都已成为青春最珍贵的印记。
一公司柬埔寨西港德瓦度假村二期项目
项目技术负责人张金林
05
湄南河畔的守护者:
用细致与耐心架起沟通桥梁
曼谷的雨总带着湿热的黏腻,砸在项目营地的屋顶上,噼啪作响。作为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的我,办公桌上永远堆着三样东西:泰语词典、采购清单和标注着红点的施工进度表。在这条连接着中泰两国友谊的铁路线上,我们是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润滑剂”,用细致与耐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项目刚进场时,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像雨季的霉菌一样疯长。泰国员工习惯按宗教节日调整工期,中方团队则坚持项目如期履约;属地居民对施工噪音的投诉信堆满了信箱,而施工队急着抢在旱季推进桩基工程。
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我的电脑里也存着两百多个文件夹,小到中泰员工的生日福利,大到中泰两国领导的会谈纪要,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去年泼水节,我们组织中方员工向当地学校捐赠图书,带着属地居民参观施工现场,当泰国孩子用生涩的中文喊出 “谢谢你们”时,我们忽然明白,综合办公室的工作从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让两种文化在理解中找到共识。
如今,看着铁轨在湄南河畔一点点延伸,我总会想起刚来时的窘迫。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审批单,被泰语单词填满的笔记本,最终都化作了项目推进的齿轮。在这条横跨东南亚的钢铁大动脉上,我们或许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建设者,却是让每一颗螺丝钉都精准咬合的人——正如大家常说的:“高铁要通,先得让心相通。”
土木公司中泰高铁项目4-3标段
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柴璇
跨越技术的关隘,搭建文化的桥梁
这份蓬勃的“青春力量”
既是八局海外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书写“一带一路”故事的青春笔触
未来,他们将继续奔赴山海
让青春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闪亮
素材来源:局团委、海外公司,一、土木、东北、华北公司
青 春 八 局
扫码关注我们
青年学习的阵地
青春展示的舞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