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教育请不要立刻敬礼
作者:微信文章写在文前:还是先表明一个立场吧,AI绑架教育,不是某个领导、某所学校的个性化问题,这是大环境带来的裹挟感。写这篇文章,不为发泄不满,也不是要反抗某个任务,只是一次真实、冷静的自我审视。另外,我不排斥AI,反而坚定地认为它是新的生产力,就像石器、蒸汽机和计算机一样,它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甚至重构了我们对知识与效率的想象。但疑问在于——教育是否需要在AI面前立刻“敬礼”,对每一次技术的变化都即时回应?
01
教育何以总是仓促上阵
开学第二天,熟悉的疲惫又扑面而来。手边堆着新任务,而我还是决定先写完这篇文章。回望这几年语文教育的风向:从单篇走向单元统整,统整还没消化,又掀起“大情境”;大情境刚刚有所收敛,AI浪潮便轰然涌来。教育者的心,好像从未有过安稳的时刻。
我知道这些探索的初衷都是真诚的,都不是出于形式主义;但在层出不穷的形式里,作为一线教育者的我们常常感到恍惚和惶然。教育从来该是慢的,可现实却不断要求我们快——快跟上潮流,快完成展示,快给出回应。于是,“做得新”常常替代了“做得深”,衡量教育是否“在线”的标准,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对新理念、新变化做出即时反射。
教育像被一次次按下“刷新键”,却很少留时间去“保存”。
我们仓促上阵究竟是在干什么:我们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追赶工具?
02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曾敲打过教育
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时,学校被要求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于是课堂被切割成一节节标准化的时间片,学生像零件一样被分批加工。效率上去了,但代价是教育失去了留给“悟性”的时间和空间。
后来,计算机进入课堂,多媒体课件铺天盖地。它们一度也被当作“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仿佛没有课件的课堂就落伍了。我们曾经花费很多时间在课件上,看它是否精美,看它的动画是否新颖生动,看是否和要讲的这一课内容契合。然而事实证明,真正改变孩子的,仍然是教师的引导与文本的力量,是语言本身的深度与精妙,而不是一页页花哨的幻灯片。
今天,AI带着更强的智能出现了。它确实比蒸汽机和计算机更聪明、更迅速,它的学习与自我迭代远超人类。所以,它也以一种无差别的“落伍恐惧感”敲打着教育界。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思考“该不该用”,而是在证明“我也在用”。
这种焦虑感,其实是一种速度崇拜。我们把“快”当作“好”,把“新”当作“优”,仿佛不这样就要被立刻淘汰。但教育不是赛跑,它的价值不在于“多快跟上”,而在于“能否坚守一条真正通往人的成长的路”。
03
教育应与AI保持一点静定的距离
AI的本领是剧变,但教育的任务,恰恰是抵御浮躁,守住静定。我们真的要对每一次风向的转变,都做出即时的回应吗?如果是,那教育就只能永远跟跑,永远疲于奔命。
教育不是科技生产,教育更像农业。农人知道节气到了才播种,耐心等待才收成。急不得,也不能跳过。若把教育的节奏完全交给技术的更新,我们得到的不是拔节的庄稼,而是被硬拽着的秧苗。
保持一点距离,并不是拒绝,而是为了看清本质。真正的教育问题,不是“工具用不用”,而是“人要成长到哪里”。
归根结底,问题不在AI,而在教育如何面对变化。技术的时间是以“周”甚至“天”为单位的,而教育的时间是以“年”为单位的。当我们用“周/天的尺度”去丈量“年的工程”,怎能不疲于奔命,怎能不恐惧又焦虑呢?
04
教育究竟要回应什么
当变化裹挟而来,我们当然不能拒绝学习新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分辨:哪些需要立刻回应,哪些可以暂时搁置,哪些其实根本无需回应。
面对学生真实的需要,我们要立即回应。
面对学科的根本之问,我们要不断回应。
面对外部的潮流压力,我们可以保持沉默,甚至学会说“不”。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在于它并不迎合每一阵风,而是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坚守。技术的快,只能改变表层的方式;教育的慢,才是它会触及灵魂的本质所在。
05
教育,请不要立刻对AI敬礼
AI来了,它不会走,它也值得拥抱。我并不怀疑AI的重要性,我质疑的只是教育在面对它时的急迫与盲从。如果我们把教育变成即时的反射,那教育最终会失去它的耐心与深度。
教育需要热情,但更需要克制。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分辨。
教育的价值,不是追随技术的脚步,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脚步;不是让课堂成为“最新”的,而是让成长成为“最真”的。
真正的勇气,不是追得比别人更快,而是在一阵阵喧嚣里,依旧相信——孩子需要时间,教育值得等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