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9-1 04:07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创纪录!上半年1240亿美元投向这些领域

作者:微信文章
全球能源转型的棋局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关键落子。哈萨克斯坦计划2030年前投入超200亿美元升级电网与新能源项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wHo0icWqtqWb7KYc2pRE3kx4ZnPxzavcGoWZhw2R095yzkJZtMic8chylib9icdTZC3MscMQUhHLB4utZ9DgDAqzA/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tp=webp

2025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240亿美元的资金总额不仅比去年同期翻倍,甚至超越了2024年全年1220亿美元的总量。

在这波投资浪潮中,能源领域独占鳌头,斩获440亿美元投资,占总额的35%。尼日利亚的200亿美元天然气加工产业园项目成为最大亮点,创下单笔投资新纪录。

与此同时,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却同比下降6.2%至800亿美元。在整体对外投资调整的背景下,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逆势增长20.7%,达到189亿美元,占比提升至26%。


能源投资双轮驱动: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并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能源领域的440亿美元投资中,呈现传统油气与新能源同步爆发的特点。石油与天然气项目占据最大份额,约300亿美元的投资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尼日利亚奥吉迪格本天然气产业园,中国化学工程国际有限公司拿下的200亿美元合同,不仅刷新单笔投资纪录,也使尼日利亚这一非洲最大油气生产国一跃成为中企投资新热土。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投资同样创下97亿美元的新高,新增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约11.9吉瓦。埃及获得的7亿美元太阳能光伏玻璃制造厂投资,由信义玻璃控股公司主导,标志着中埃清洁技术制造合作进入新阶段。

沙特与中国能源合作深化同样引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双方新增能源类投资协议规模突破百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已在中国市场签约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吉瓦,并在上海设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

这一系列动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正从传统的资源开采向全产业链协同升级,涵盖技术研发、产能建设和创新生态构建。
矿业与制造业:抢占关键矿产与高端制造阵地
金属与采矿业投资以249亿美元刷新纪录,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这一数据凸显中国企业对战略矿产资源的布局加速。哈萨克斯坦成为最大受益国,斩获两个超级项目:中国东方希望集团的120亿美元铝业投资和75亿美元的铜矿项目。

中企在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同样表现亮眼,232亿美元的投资额同比增幅超过一倍。这一领域已形成动力电池和高端制造两大热点。

葡萄牙引入的中航锂电(CALB)21亿美元锂电池工厂项目,填补了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产能缺口。隆基绿能参与的尼日利亚绿色氢能开发,则代表中国新能源技术输出的新方向。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在福建推进的乙烯联合体项目进展显著。该项目规划年产能达150万吨乙烯及相关产品,总投资448亿元人民币,2026年下半年投产后将填补国内高端聚烯烃材料缺口。

此类合作不仅推动中国石化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提升30%,同时促进沙特工业多元化指数超预期增长。

中国制造业投资正从单纯产能输出转向技术协同创新。沙特阿美在上海能源论坛展示的数字孿生平台和智能运维体系合作项目,预计可降低单位能耗12%-18%,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40%以上。
区域格局重构:非洲与中亚成投资新热土
非洲和中亚地区在2025年上半年领跑“一带一路”投资,分别获得39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这一区域格局变化反映出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深度调整。

尼日利亚以惊人的12235% 增长率成为最耀眼明星,泰国(2373%)、老挝(2030%)、坦桑尼亚(1930%)和阿曼(1718%)紧随其后。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资源丰富且处于工业化初期,与中国产能形成高度互补。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枢纽,正成为中企进军欧亚市场的战略支点。该国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15%,2025-2030年预计投入超200亿美元用于电网升级与新能源项目建设。中哈共同推进的中亚-中国特高压输电通道、跨境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2025年10月即将举行的哈萨克斯坦国际电力能源展(PowerExpo 2025),预计汇聚全球300多家能源领军企业,吸引1万-2万人次专业观众。这一平台将加速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在哈布局,2024年中国对哈电力设备出口额已达18.3亿美元,同比增长41%,连续三年稳居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能源设备进口来源国。

中东地区尽管建筑活动量有所回落,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仍以72亿美元和70亿美元的建筑量位居全球前五。沙特与中国在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上的合作,建成后将每年供应500万吨原料,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完整产业链。
投资主体变迁:民营企业成为新主力
一个值得关注的结构性变化是,民营企业首次成为“一带一路”投资的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投资排名前三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东方希望集团、信发集团和隆基绿能。

这一变化打破了早期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垄断格局。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报告作者Christoph Nedopil指出:“过去几年,由于中国私营企业作为技术领导者的全球地位更强,它们在BRI国家的参与度一直在上升。”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技术创新能力。东方希望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的120亿美元铝项目,展现了私营资本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大手笔布局。隆基绿能在尼日利亚的绿色氢能开发,则代表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全球拓展。

央企角色也在转型,从工程承包商转向长期投资者。国家电网已在巴西、菲律宾、葡萄牙等七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运营骨干能源网,境外投资达195亿美元,权益资产600亿美元。

三峡集团作为葡萄牙电力公司第一大股东,境外资产超过1100亿元,境外可控和权益装机规模近1700万千瓦。

国家电投通过全资拥有澳大利亚太平洋水电公司、特拉格风电公司和巴西圣西芒水电公司,在海外清洁能源市场建立了稳固阵地。这种“技术+资本”的双重输出模式,正在重塑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定位。
未来趋势:绿色与智能引领高质量共建
随着2025年下半年到来,“一带一路”投资呈现三大趋势:绿色化、智能化和产业链本土化。复旦大学报告预测,投资重点将继续聚焦可再生能源、矿业和新技术。

绿色金融将成为关键支撑。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投资额已达1.308万亿美元,其中建筑合同额约7750亿美元,非金融类投资约5330亿美元。未来这些资金将更多流向低碳项目。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正在重塑能源产业合作模式。沙特阿美与中方的合作显示,通过构建数字孿生平台和智能运维体系,相关项目预计可降低单位能耗12%-18%,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40%以上。此类合作模式已纳入中国“十四五”石化产业规划重点推广案例。

产业链本土化趋势加速。在埃及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制造厂、葡萄牙的锂电池工厂等项目表明,中国企业正从商品出口转向本地化生产,既满足东道国本土含量要求,也减少贸易风险。

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三个战略动机:更贴近客户市场;降低贸易风险;满足当地含量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比降至7.2%的历史低点,与2018年的28%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变化显示“一带一路”建设正从“硬联通”向“软联通”转型,更注重产业合作与产能协同。
- END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wHo0icWqtqVbsHmSVHIxSdFohTgqYddUOHcyDHuFmfkIia6FqycoEzTJQibcF5vSbqU9x7eVjy4jOSegeQGWFBhQ/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wHo0icWqtqWLO3cuJ9pDejianoFgic6sETBSBQWlz2lwW4RYeDhQzhod5s22eqBjeWFcLzzujuRyEqsDNevVW2Ew/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创纪录!上半年1240亿美元投向这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