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8-23 13:42

城环·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观奈良古建品中日文脉,探神户发展识防灾智慧8.21行程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联合实习团队前往奈良与神户两地继续研学调研。从奈良的东大寺、奈良公园、唐招提寺,到神户的城市发展与防灾减灾考察,每一处都蕴含着独特的地理内涵,让我们得以从建筑空间、生态文化、城市演化及灾害应对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地理因素与人文活动、历史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





行程纪实



01

探访奈良历史建筑



上午9时,实习团队到达了位于奈良的东大寺。东大寺始建于728年,为圣武天皇的皇太子基亲王祈祷冥福而建,其前身为金钟寺。741年,圣武天皇颁布建立国分二寺的诏令,金钟寺升格为大和国金光明寺,即东大寺前身。1180年,东大寺大半伽蓝被烧毁,后重源上人受命重修,采用宋代寺院建筑风格的“大佛样”,并聘请宋人陈和卿等参与建造。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总体空间布局实际上遵循了中国传统礼制,以南北中轴线为轴对称布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东大寺的大佛殿,它不仅采用庑殿式重檐屋顶,屋檐悬挑较大,而且其屋顶正脊两端还采用了中国的镏金鸱吻。使得整个建筑更具唐代风格。东大寺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交流与融合,让我们理解了建筑空间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东大寺

从东大寺往北穿行至奈良公园,我们看到了自然空间与人文景观的协同作用。这座总面积约660公顷的公园,是奈良核心文旅区域的重要部分,串联起东大寺、春日大社、兴福寺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步行即可在各景点间穿梭。公园内以开阔草坪和原生林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园内最具特色的是一千多头野生鹿群,当地视其为“神之使者”,受到了长期保护。之所以叫“神之使者”,据说是因为当年这里供奉的一位日本神话中的雷神之子‌武翁槌命,当年就是骑着一头白鹿来到奈良的,因此当地世世代代的居民将鹿当成了神的化身来供养。奈良公园步行可达的空间设计优化了文旅资源的地理可达性,公园在规划时在自然与人文资源构建了高效的空间联系。



奈良公园鹿群

上午11时,实习团队到达了唐招提寺。这座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的古寺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由唐朝高僧鉴真于公元759年亲手创建。寺内建筑众多,包括金堂、讲堂、经藏、宝藏等,以及礼堂、鼓楼等特色建筑。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宏伟且精美的金堂。金堂前檐下设有一圈柱廊,其柱网布局遵循了宋的“金厢斗底槽”原则,内部则环绕着一周金柱。自天平宝字始创时期(奈良时期)初建以来,金堂便采用了 唐式的抬梁架构。然而,在元禄年间发生的大地震中,唐招提寺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进行改修。此时,日本独特的“小屋组”技术被巧妙地融入了修复工作中,使得金堂在明治时期的改修后,呈现出一种现存的和样折衷式小屋组架构。



唐招提寺

有趣的是,寺庙内部一些区域的围墙借鉴了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唐招提寺的外墙沿用了中国唐代成熟的“夯土外包砖”营造法,表现为内部以层层夯实的黄土构建主体,确保建筑的厚重与稳固;而外部则砌筑砖石,隔绝潮气与风化,让建筑得以长久的保存。这种曾支撑起中国唐代城郭、寺院的核心技术,被匠人们精准复刻并融入唐招提寺的建造中,使这座中日合璧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对外传播的具象见证。



唐招提寺围墙

此外,从唐招提寺前往西之京站时,我们发现在寺庙周围的都是农田。奈良的寺庙与农田共生源于历史且延续至今,作为平城京所在地,东大寺等寺庙在奈良时代大多建于城市边缘,其周边农田为寺社提供经济支持。以东大寺为例,这一寺庙曾经拥有庞大的庄园,寺僧参与农业管理,且从农业中获取维持寺庙的资金。如今,奈良公园周边划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限制开发强度以保留传统农田与林地,从而形成寺庙、农田、村落的景观。此外,尽管城市化导致部分农田被住宅侵占,但奈良市通过土地置换政策在郊区划定新农业区,维持了寺田一体的空间格局。



唐招提寺周围景象









02

感知神户灾害应对



下午3时,实习团队到达位于神户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馆。神户大学山崎健教授围绕“神户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展开讲解,从地理学科视角梳理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演变逻辑。神户的兴起始于12世纪,其独特的海上交通区位使其成为中日及日本西南岛屿船只的重要停靠地,当时被称为“兵库津”,19世纪后港口功能进一步强化推动城市兴盛,1889年正式设区,奠定了以港口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路径,神户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区位决定城市初始功能的规律。随后,山崎健教授详细讲解了神户的城市化扩张轨迹,神户在城市化起步阶段的1899年仅拥有人口13.5万、建成区21平方公里;随后经过了1950年代战后工业化加速,与1993年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神户当前人口达149万左右、建成区55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变化清晰反映了港口经济与工业发展对城市人口及空间规模的直接推动作用。



神户市城市布局

在城市功能布局上,神户充分利用了地理条件,将贸易港、造船、海关等海事产业及钢铁、电器等重工业集中于港口与海湾周边,依托海运优势降低成本,同时建成区向南北东方向延伸,形成以三宫为核心的带状中心区,北部则保留生态用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受到山地多、平地少的地理限制,神户还通过填海造陆与削山建设来突破空间瓶颈,取土来源也从六甲山半山逐步转向西部山地,削平后的山地用于建设工业与住宅团地,展现了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地理实践智慧。对于神户当前的发展问题,山崎教授提到,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设施恢复良好,但2000年起受到人口机械迁移与自然出生率低的影响,神户市的人口持续减少,为此神户计划通过沿岸老城区更新改造发展文化旅游,并在西部建设新城,以空间优化来应对人口收缩,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寻找新路径。

纵观神户近年的发展历程,其城市更新以灾后重生、文化激活与生态修复为核心,形成了独特发展模式。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神户采用多核心网络型城市规划,弱化单一中心依赖,将旧码头改造为美利坚公园并引入商业与文化设施,发展其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此外,在港湾转型中,神户港从货运枢纽升级为物流与观光的综合体,在港岛与六甲岛上建设生态公园、大学园区与高端住宅。而在产业升级方面,北野地区引入设计、创意产业,把异人馆改造为咖啡馆、美术馆,神户机场周边则发展会展经济,推动港口、机场与都市之间三者联动,以实现城市功能与文化生态的优化与提升。



山崎健教授讲解

在山崎教授的讲解奠定认知基础后,同学们开始参观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馆,通过分层参观深化对灾害地理的感性与理性认知。

首先在4楼观看地震发生的重现影像与亲历者影片,地震瞬间的巨大破坏力直观呈现在眼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灾害强度对城市空间的冲击;随后前往3楼,通过大地震纪实照片与灾后重建展览,沿着灾害破坏到重建过程的时间线,理解地理环境在灾后恢复中的支撑作用,并感受神户人民重建家园的坚韧;最后在2楼观看地震防灾宣传,了解日本的防灾体系。整个参观过程从感受灾害到认知重建再到避险学习,层层递进地构建了对灾害地理的实践认知。神户多山少平地的地形,给地震后废墟清理、安置点选址带来客观困难,是重建需突破的先天限制;但它依托港口区位,得以快速进口城市重建所需的物资,因此可以借助地理优势对冲劣势,避害用利。

作为灾害频发国,日本从软硬件双管齐下践行与灾害共生,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在硬件上,日本兼顾了预警与抗灾两个方面,法律强制建筑采用免震、制震结构,降低强震坍塌风险,此外还有建设地震监测仪、海啸预警浮标等组成的立体预警网络,同时港口防波堤、地铁应急通道等基础设施也融入抗灾设计,保障灾害后基础功能。在软件上,日本也发挥防灾意识与抗灾机制的共同作用。日本推行全民防灾教育,让防灾成生活习惯,同时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协同重建的机制,神户地震灾后重建中,政府通过设立“神户医疗产业都市”等项目,鼓励企业入驻,发展新兴医疗产业,并为中小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促进了经济复苏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人工岛为中心的生物医疗集群,在灾后重建中成功激发了经济活力,实现了从灾后恢复到尖端科技发展的转型。

日本防灾实践的核心是尊重地理规律,不追求杜绝灾害,而是通过硬件防护与软件协同,将风险纳入日常规划,实现与灾害共存而非对抗灾害,从而可以在灾害多发背景下最大程度保障居民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观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馆

纪念馆参观结束后,柴彦威教授结合地理学科视角对行程进行总结,聚焦于城市防灾避难建设,通过对比中日现状,深入剖析其中的问题与可借鉴经验。从空间可达性、人的行为、信息可及性三个地理核心维度来看,国内防灾减灾存在明显不足。

在避难场所方面,社区避难场所分布不合理,多数居民不了解身边的避难场所,即便能够到达,也不清楚应急水、电、物资及药品的位置与使用方法,居民的空间认知与实际使用脱节,违背了避难场所需要可达、可知、可用的地理原则;在灾害应对意识与能力上,居民自救、互救意识薄弱,灾害发生时部分人仅关注自身逃生,忽视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国内亟需针对性设计演练,体现以人为本的灾害地理规划。

在灾害地图方面,国内虽有相关地图,但多为专家绘制的专业等高线图,标注地震、海啸淹没区域及损失等信息,且处于保密状态,普通居民难以通过常规途径获取,导致公众无法通过地图认知自身所处的灾害风险空间,防灾减灾规划也因此缺乏公众参与的地理基础。与之相对,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避难训练机制上,日本以10人为单位组建邻里小组,推选年富力强者为组长,且会模拟吃饭、睡觉等不同日常场景反复演练,强调灾害最初几分钟的逃生效率,这种基于“邻里空间”的组织方式贴合居民日常活动范围,大幅提升了演练的实用性。

在灾害地图发展上,日本早期同样存在专家绘制、信息保密的问题,主要是为避免影响房地产与居民生活,与国内现状类似,但后续通过实际灾害反馈不断优化地图内容与演练方向,还推动公众参与绘制,让居民清晰认知自身周边的风险空间与避难路径,这一转变为国内灾害地图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柴彦威老师对参观进行总结

在参观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馆,大家对于城市防灾建设与灾后重建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学们在微观上关注到了避难所选址,在宏观上对快速灾后重建与长期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我们既从地理视角了解神户城市发展的区位、规模、功能逻辑,理解了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如何共同塑造城市空间,也从灾害地理维度对比了中日防灾减灾的实践经验,感受到了空间认知与公众参与在灾害应对中的重要性。通过将课本理论与现实地理问题深度结合,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认知,更深刻体会到地理学科在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灾害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价值。



山崎健教授与实习团队师生合影



行程总结



本次研学实践以地理视角串联奈良与神户,推动我们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从理论走向实践。上午在奈良,同学们深入探讨文化空间的传播与演化:东大寺融合唐宋建筑风格,唐招提寺展现从唐风到和洋折衷的演变,奈良公园则体现生态与文旅资源的协同规划,彰显文化跨地域传播的韧性与自然人文融合的智慧。

下午在神户,我们聚焦城市发展与防灾实践,感受人类对地理条件的适应与突破。沿京都—奈良—神户的移动路径,地貌呈现山地—平原—海岸的梯度变化,建成区发展与自然地形互动紧密。京都依山而建,奈良盆地中宗教与农业共存,神户则通过填海造陆与隧道桥梁实现城市扩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

关西大都市圈以高效轨道交通为纽带,串联文化遗产、生态景观与现代都市,形成多中心、跨域协同的空间格局。今日行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地理学科的意义不仅在于解释空间,更在于探索人类如何适应与改造空间,实现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服务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撰稿 | 陆宁静 康卓雍措 张国雨

摄影 | 实习团队

排版 | 张国雨

审核 | 柴彦威 李强 吴英迪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环·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观奈良古建品中日文脉,探神户发展识防灾智慧8.21行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