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学完弘丹老师《AI写作宝典》,我终于敢说:AI时代,写作和生活都能开挂
作者:微信文章2025.8.22. 周五(农历闰六月廿九)
松江今日天气:白天多云,夜间阴,气温28~37度。
既然留不住昨天,预测不了明天,那就好好把握今天!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上海的60后退休奶奶。用声音唤醒生活,以文字沉淀时光。
🎙️ 声音变现顾问:从气息训练到商业变现,手把手教你把好声音变成小金库;
📚 全民阅读推广者: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带你用阅读对抗岁月,丰盈精神世界;
✍️ 日记文化传播者:用文字记录日常烟火,让平凡日子长出闪闪发光的故事。
学完弘丹老师《AI写作宝典》,我终于敢说:AI时代,写作和生活都能开挂
刚开始听说“AI写作”时,我总觉得是噱头——不就是让机器凑字吗?直到跟着弘丹老师的《AI写作宝典》沉下心学了一阵,再回头看自己的笔记和复盘,才发现:原来AI早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陪我慢慢探索、把日子过成“高配版”的伙伴。
先破认知:AI不是对手,是“数字合伙人”
没学这门课之前,我对AI的想象还停留在“帮我写个提纲”“查个资料”。但我在复盘里写过一句话,现在越想越有道理:“AI是我的数字员工,我要成为领导者。”
这才是AI时代的核心逻辑啊。
弘丹老师在课上拆解得特别透:AI能做的远不止“写”。它可以是设计师——我计划着用AI生成公众号插图,朋友圈配图的难题迟早能解决;可以是音乐人——万能提示词模板放在收藏夹里,等忙完这阵就试试生成带着自己故事的旋律;甚至能当“定位师”,帮我精准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赛道。
最让我惊讶的是“调教AI”。我正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爆款文风格训练它,现在AI写的片段已经隐约有了“我的影子”。这哪是用工具?分明是在培养一个懂自己的助手。想起以前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的日子,突然明白:不是AI抢了我们的活儿,是我们没学会让AI帮我们把活儿干得更漂亮。
再通思路:写作不只是输出,是“高效生活的开关”
弘丹老师的课最妙的地方,是把AI写作和“活成自己”绑在了一起。
我在复盘里反复提醒自己:“先植入‘我是出色写作者’的意念,再成为这样的人。”这哪是教写作?是教我们用AI当“信念加速器”。以前总觉得“成为厉害的人”要等很久,现在发现:用AI快速梳理思路、打磨文字、收到反馈,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帮我“活成想成为的样子”。
还有“高效慢生活”。我开始用flomo随时记灵感,试了两周发现,那些碎片化的念头(比如洗碗时想到的一句话、睡前闪过的一个观点)攒起来,居然成了3篇公众号文的素材。原来“高效”不是瞎忙,是用AI和工具把时间省下来,去感受生活里的细枝末节——毕竟,“没有记录就没有生活”啊。
最后落地:从“想”到“做”,每一步都在慢慢发芽
这门课最打动我的,是它从不画大饼,全是能上手的实在招。只是我性子慢,很多功能还在一点点摸索。
我的行动清单里,藏着普通人的“AI通关指南”:用语音让AI写作(试了几次,速度真的比打字快一倍)、计划用AI帮公众号日更(选题库已经让AI列了不少)、甚至想试试AI生成播客对话(解决音频开头难的问题,还没敢动手)。不过最近有个小收获:我试着把一篇公众号文改成散文,AI帮我梳理逻辑、调整节奏,读起来居然比初稿更有温度——原来“一篇内容换种模样”真的不难。
更贴心的是,弘丹老师连“去AI味”都教了:扎根平台风格、加自己的故事、让AI多改几版。我发现现在我的文里,AI写的框架里全是我的经历,读者根本看不出“机器痕迹”。这才是AI写作的终极状态:机器搭骨架,我们填血肉,最后出来的是带着“人味儿”的作品。
合上笔记时,突然想起弘丹老师说过的“不是AI淘汰你,是会用AI的人淘汰不会用的人”。但学完这门课才懂,弘丹老师真正想教的,哪是“不被淘汰”?是让我们借着AI的力,把写作变成快乐的事,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果你也总觉得“AI离自己很远”“写作太难起步”,真的可以试试翻开《AI写作宝典》。毕竟,能让我们在AI时代慢慢摸索、不焦虑地成长的课,真的不多见。
越复盘越成长,越行动越有底气。还有太多功能等着我慢慢解锁,下次见时,说不定就能分享更多实践故事啦。
#AI写作宝典 #弘丹老师 #写作成长 #AI时代生存指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和AI的故事,一起解锁更多用法哦~)
日记在人生中留痕,人生在日记中延长。日记改变人生,日记创造奇迹!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先完成,后完美。
我是日记星球11469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107期21天自媒体写作变现营
这是我的第671篇原创日记
在这里,年龄不是限制,成长永不停歇。扫码加我,和百万终身学习者一起,让声音有温度,让文字有力量,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