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8-21 10:03

美印关税博弈,印度的战略自主与平衡之道

作者:微信文章
本文共计:2694字,13图阅读预计:7分钟

当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祭出平均 50% 的惩罚性关税,将其与巴西一同列为承受美国最高关税的国家时,这场始于 2025 年夏天的贸易风暴,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摩擦范畴。

对印度而言,这既是对其 “印美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的突袭考验,更是对其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坚守战略自主的一次深度检视。


从 “白宫友谊” 到关税重拳:一场意料之外的战略温差

今年 2 月,印度总理莫迪受邀到访白宫,与特朗普共同承诺将双边贸易额在 2030 年提升至 5000 亿美元,较当时的 2120 亿美元实现翻倍,并敲定秋季前完成全面贸易协定谈判。

彼时,两国还就国防合作、关键新兴技术协同达成共识,“印太战略” 框架下的协作看似步入快车道,印美关系积极向好。



然而,短短五个月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措辞急转直下:先是指责印度设有 “全球最严苛的非货币贸易壁垒”,再以印度 “与中国同为俄罗斯最大能源买家” 为由,将其与乌克兰危机强行捆绑,甚至嘲讽印俄 “要一起拖垮各自的死水经济”。



7 月 30 日,美国首次对印度加征 25% 关税;8 月 6 日,再度追加 25% 从价税,不仅让印度对美出口平均关税飙升至 50%,更直接冲击逾 55% 的印度对美出口货物。

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毕竟该行业需直面中国、越南在美市场的激烈竞争,30%-35% 的竞争劣势可能直接导致订单流失与就业波动。



这种态度逆转的背后,是美国对印度的 “双重诉求” 强制施压:一方面要求印度降低制造业和工业产品关税(印度平均 17% 的税率远高于美国对印同类产品 2% 的税率);另一方面更试图撬开印度农业与乳制品市场大门,要求其对美国玉米、大豆及黄油、奶酪开放准入。

但美国似乎忽视了印度国情底线,农业承载着印度近 40% 的劳动力,大规模进口美国农产品不仅可能引发农民失业潮,更遑论美国转基因作物(印度仅允许棉花种植转基因品种)与含动物副产品的奶牛饲料(违背印度食品安全与文化禁忌),本就与印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存在根本冲突。

莫迪在关税生效次日的农业会议上直言 “印度绝不会以农民利益为代价”,正是这一国情逻辑的直接体现。


关税背后的三重博弈:贸易、能源与地缘的交织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实则是一场多重目标交织的 “高风险博弈”。

表面上,这是美国对印度 “贸易壁垒” 的报复;深层次看,更是通过经济施压迫使印度减少对俄能源进口,进而切断俄罗斯的关键收入来源,为推动乌克兰危机 “快速落幕” 服务。



数据足以说明印度为何难以放弃俄罗斯石油:2025 年 6 月,印度日均从俄罗斯进口 210.4 万桶原油,远超从沙特阿拉伯(57.9 万桶)、伊拉克(83.5 万桶)等传统中东产油国的进口量,俄罗斯已成为印度最大的原油供应国。

对印度而言,俄罗斯原油不仅价格稳定(美国与欧洲此前甚至鼓励印度按 “价格上限” 采购以平抑全球油价波动),更能对冲中东地缘动荡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 —— 这是人口近 15 亿、经济持续增长的印度无法轻易妥协的 “生命线”。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中的 “双重标准”: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 20 亿桶(略高于印度),却未遭美国同等施压,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这种 “选择性施压”,恰恰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地缘政治工具属性 —— 将经济手段服务于其对俄战略,却忽视了印度作为主权国家的能源安全需求与发展权。

印度外交部在声明中痛斥关税 “不公、无理、不可接受”,正是对这种双重标准的明确反击。
印度的应对之道:以 “冷静” 换空间,以 “自主” 谋主动

面对特朗普的 “贸易霸凌”,印度的回应呈现出 “克制中的坚定”,既未陷入情绪化反制,也未放弃自身核心利益,而是沿着 “外交发声 + 经济防护 + 战略布局” 三重路径展开应对。



外交层面,印度外交部明确表态将 “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维护国家利益”,但并未急于推出对等反制关税,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基于对美印关系韧性的判断。

正如全球贸易研究所创始人、前印度贸易谈判代表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所言:“这只是特朗普惯用的施压战术,若他真对印度失望,早该终止贸易谈判而非保留对话窗口。”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美国谈判团队仍计划于 2025 年 8 月底赴新德里开展第六轮全面贸易协定谈判,意味着关税冲突仍是 “谈判中的逗号,而非句号”。



经济防护层面,印度一方面紧盯关税豁免清单 —— 电子、制药、石油产品等占对美出口 40% 的核心品类暂未受影响,为出口企业留足缓冲空间;另一方面,印度工商界已启动 “替代市场” 布局,东盟、中东、非洲及 “印度 - 中东 - 欧洲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成为重点拓展方向,试图降低对美市场的单一依赖。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FIEO)虽警告关税可能引发 “严重挫折”,但也在推动政府出台针对性补贴与物流优化政策,帮助企业消化成本压力。



战略布局层面,印度的 “自主属性” 愈发凸显。据外交部消息,莫迪计划出席 2025 年 8 月 31 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这将是他自 2018 年以来首次访华,且大概率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双边会晤。

此举并非 “选边站”,而是向美国传递清晰信号:印度的外交政策从不依附于单一国家,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 “战略自主”。

在印太战略与多极化秩序中,印度既需与美国在国防、技术领域合作,也需与中国在经贸、地区安全领域保持沟通,更需维护与俄罗斯的能源伙伴关系。


启示与前瞻:危机中的印度机遇

特朗普的关税冲击,对印度而言既是挑战,亦是重塑对外经济关系、强化内生动力的契机。

美国 Hoover 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米特・甘古利的批评颇具警示意义:“当前美国对印政策短视且适得其反,可能葬送二十年来美印关系的成果。”

毕竟,印度不仅是美国高端武器的潜在大市场(2024 年印美国防贸易额已超 200 亿美元),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绝非特朗普口中的 “死水经济”。



对印度而言,未来的破局之道在于三重 “平衡”:其一,平衡与美国的谈判节奏,既不轻易妥协农业、乳制品等核心领域,也可通过推出 “长期对美投资套餐”(如新能源、基础设施合作),为特朗普政府提供 “短期政绩亮点”,换取关税缓解空间;其二,平衡能源进口结构,在保留俄罗斯原油采购的同时,深化与中东产油国的长期协议,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其三,平衡 “多元外交” 与 “经济自主”,以 SCO、金砖国家、东盟等多边平台为依托,构建更具韧性的贸易网络,同时加速 “印度制造” 在电子、制药等优势领域的本土化,减少对外供应链依赖。



从 1998 年克林顿政府因核试验对印度威胁 “严厉制裁”,到如今特朗普的关税施压,印度在与美国的互动中始终在 “合作” 与 “博弈” 中寻找定位。

此次关税危机再次证明:在多极化加速演进的今天,印度的大国之路,终究要靠坚守自身国情、维护战略自主来铺就。

这场贸易风暴不是印美关系的 “终点”,但或许会成为印度更清晰地认知自身利益边界、更主动地参与全球秩序构建的 “新起点”。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了解印度 | 印度生活 | 印度宗教奇闻轶事 | 宝莱坞电影 | 文学摄影旅行攻略 | 商业观察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kNOaiaqRJibGpsuHGvDP22QoOgRW17o9Mia72Lib5DZReVOqoa124uoWb1ek5SwX2TVCeE9DL3ib6XVpLMHdicyOHHGQ/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印关税博弈,印度的战略自主与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