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8-19 02:12

AI应用行业深度:驱动因素、市场现状、商业化进程深度梳理

作者:微信文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关键焦点。从文本生成、图像创作到复杂决策支持,AI应用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而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海量的场景数据以及持续强化的智能算力布局,共同构成了发展AI应用的独特优势。让中国有望在这场全球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创新的时代先锋。



本文深入剖析了AI应用的发展空间、驱动因素、市场现状、商业化进展以及相关公司的情况,全面梳理了AI应用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其未来渗透率提升的方向。旨在为关注AI应用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深度研究报告,助力更好地了解AI应用行业,把握AI应用带来的时代机遇。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一、AI 应用全景图谱介绍

我国AI 应用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两类主要业态,其一主要面向C 端用户,提供的产品以模态划分为文本生成、图片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等多样内容形态;其二是主要面向B 端企业客户,提供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






二、AI 应用驱动因素


(1)AI 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模型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全球AI 持续发展,大模型在知识问答、数学、编程等能力上达到新高度,多种任务上表现超过人类水平,在各领域的可用性及准确度快速提升。


(2)模型训练竞赛趋缓,Scaling Law 向推理侧迁移


据斯坦福大学数据,受训练规模不断增加、AI 技术复杂性提升以及开发新模型方法面临更大挑战等因素影响,各地区2024 年发布的模型总数同比均有所下降。美国为2024 年发布知名模型最多的地区,数量达40 个,较2023 年的61 个同比下降34.43%。分机构看,2024 年贡献知名模型最多的机构分别是OpenAI(7 个)、谷歌(7 个)和阿里巴巴(4 个)。受MoE 等新技术推动,2024 年模型的参数数量保持快速上升趋势,规模扩大仍是模型性能提升的重要方式。


Scaling Law 目前正在从预训练扩展到后训练和推理阶段,基于强化学习、思维链等技术在后训练和推理阶段投入更多的算力,可以大幅提升大模型的思考能力。







(3)模型推理成本显著下滑,利好应用端成本下降


随着大模型行业发展逐步成熟,厂商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价格竞争与市场份额抢占。据OpenAI 和谷歌官网数据,2024 年双方主力模型API 调用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GPT-4o 输入API 调用价格为2.5 美元/百万Tokens(下降50%),输出API 调用价格为10 美元/百万Tokens(下降33%);谷歌Gemini 1.5 Pro 输入API 调用价格为2.5 美元/百万Tokens(下降64%,超过128k),Gemini 1.5 Pro 输出API 调用价格为10 美元/百万Tokens(下降52%,超过128k)。国内方面,千问、Kimi、腾讯等主力模型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据千问官网数据,Qwen-Max 输入API 调用价格在2025 年下降至2.5 元/百万Tokens(下降88%),输出API 调用价格下降至9.6 元/百万Tokens(下降84%)大模型API 调用价格下降利好AI 应用厂商成本下降,进而传导至终端AI 应用消费者费用的下降。







(4)开源与闭源模型差距缩小,推动AI 应用落地


得益于Meta 发布的Llama3.1 以及DeepSeekV3、R1 等高性能开源模型的推出,开源与闭源之间模型差异快速缩小。







三、AI应用市场现状


1、整体:AI 应用市场欣欣向荣,或迎来质变时刻


整体上,AI 应用整体发展呈现Web、APP 端双增趋势,用户选择多元但未“刚需”。1)从2024 年1 月至2025 年4 月,Web 端AI 产品良好发展,全球TOP20 产品总月访问量由55 亿次增长至100 亿次,增长约82%。APP 端MAU 快速提升,2024 年8 月-2024 年4 月,TOP 产品总MAU 由5.84 亿增长至13.09 亿,增长约124%。得益于移动端庞大的用户规模,APP 端AI 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增速也更高。2)AI 产品月人均时长TOP20 产品平均时长呈现下降趋势,由2024 年1 月的21 分钟下降至2025 年2 月的15 分钟。说明当前AI 应用从―新鲜感‖向―高频刚需‖转化依然存在困难,产业界依然需要探索AI 应用产品是否能够为用户带来持续使用价值。









2、国内:C 端已起势,B 端待破局


(1)C 端AI 应用发展迅猛


toC 端AI 应用发展迅猛。行业核心玩家的月活用户量―三大梯队‖也基本形成:亿级用户(DeepSeek、豆包)、千万级用户(元宝、Kimi)和800 万级用户(即梦AI、文小言、纳米AI 搜索)。DeepSeek 等开源大模型也促进各行业的AI 化持续加速,以插件形态(即In-App AI)布局站内智能应用成为各家最优选择,截至25 年3 月,育儿母婴行业、拍摄美化行业、移动音乐行业、移动社交行业与人工智能结合最为积极,相关APP 的―AI 化‖进度分别达到33.3%、31.7%、18.8%、15.9%。


(2)B 端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布局正当时


B 端应用需要看到AI 功能带来的实际改变,B 端AI 应用仍重在产品打磨。数字原生(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游戏等)、创意导向(文化传媒、设计创意、广告、市场营销、教育)及技术强耦合领域(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成为AI 应用的先行者。软件信息行业使用AI 的比例较高,超过30%的企业将AI 全面贯穿公司战略和愿景。汽车、科技服务、金融、教育等行业也高度重视AI 应用,70%以上的企业将AI 纳入业务策略中。


(3)互联网大厂布局AI 应用情况


互联网大厂的竞争正从模型迈向应用。复盘上一轮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技术突破引发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互联网巨头快速崛起的主要路径。DeepSeek 横空出世以来,互联网巨头纷纷重新思考、布局、调整自己的AI 战略。当前,AI 竞争正从底层大模型转向场景落地与商业变现,国内互联网大厂引领的AI 应用发展进入加速期。


3.国内垂类AI应用图谱







四、AI 应用商业化进展


1、海外AI 应用商业化进展:OpenAI 遥遥领先;垂类应用中AI 编程/搜索/多模态率先跑出规模


从ARR 规模看,头部大模型厂商OpenAI 遥遥领先;垂类应用中2B/2P 产品落地较快。可以按ARR 规模将商业化相对成熟(1 亿美元以上)的AI 应用分为两个梯队。1)第一梯队:10 亿美元以上,主要为通用大模型。目前OpenAI 的年化收入已达100 亿美元,较去年增长近80%;Anthropic 在25 年5 月的年化收入也达30 亿美元,较24 年12 月和25 年3 月增幅分别为200%和50%,主要由C 端AI 助手订阅和B 端API 共同驱动。2)第二梯队:1-10 亿美元,垂类应用为主。以AI 编程、搜索和多模态应用为主。







2、国产AI 应用商业化进展:AI 多模态及垂类Agent 进展较快


从商业化开始起量的时间看,目前国产AI 应用中多模态、垂类Agent 进展较快。23 年AI 陪伴、AI 图像产品率先商业化落地,24 年AI 视频与麦可等垂类Agent 陆续实现商业化起量,25 年以MiniMaxAgent 为代表的通用Agent 开启付费。国产AI 应用呈现2B/2P 产品落地确定性较高,2C 产品尚未出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态势,展望后续,结合海外AI 应用商业化进展,看好2B 产品进一步渗透,及2C 产品的市场空间,比如多模态、2CAgent 产品。



幻影视界整理分享报告原文节选如下: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幻影视界整理分享的资料仅推荐阅读,用户获取的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幻影视界行业报告资源库,每天分享实用资源。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后,直接搜索下载,海量的历史资料随时查看、随意下载。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 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戳“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应用行业深度:驱动因素、市场现状、商业化进程深度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