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通知|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技能赛项
作者:微信文章赛项介绍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重塑全球经济的格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技能赛项聚焦财务管理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化的结合,围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和优势,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探索数据应用场景,强化人才培养,激发学生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热情,为社会培养将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赛项发文)01参赛对象
赛项设置高校组(职教本科和高职为主,包含普通本科)。
竞赛形式为团体赛,竞赛选手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每支参赛队由3名参赛选手、1-2名指导老师组成。
选手须为截止至2025年12月30日的在籍全日制学生,不得跨校组队。
每所学校报名队伍数不得超过4支。
02报名方式
官网报名:
https://www.bricsacademy.org.cn/signup/index
1.各参赛单位需选派1名代表,在官网报名网址选择【2025 第九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报名入口,按照相关要求,在报名截止时间内完成注册及本队人员报名。
2.官网报名截止时间:10月10日
03竞赛形式
赛项采取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的形式,全国总决赛采取线下竞赛的形式。
(一)全国总决赛参赛队以省(含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均同)为单位进行选拔,各省晋级全国总决赛参赛队原则上不超过3支,每所学校一支;港澳台参赛队不受名额限制。
1.以省为单位举办选拔赛(以下简称省赛)的赛区以省赛比赛成绩为选派依据;
2.未举办省赛的赛区,根据报名参赛规模分区域进行线上选拔,并以省为单位分别进行比赛成绩排名确定各省晋级全国总决赛参赛队;线上选拔赛与省赛级别相同;
3.总决赛承办校一支参赛队可直接晋级全国总决赛。
(二)全国总决赛采取线下竞赛的形式。详情将通过金蝶精一官方微信公众号和金砖大赛官网发布。
04竞赛内容
赛项紧扣新专业目录与教学标准,融合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院校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审计、财税大数据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聚焦强化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的综合应用能力。
竞赛分为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知识与素养和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技能两个竞赛环节,采用上机考试模式,比赛系统自动评分;其中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知识与素养环节采用选手独立完成并取平均分的模式; 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技能环节采用团队分岗位合作完成并取总分的模式。
05奖项设置
(一)选拔赛表彰
以实际参赛队伍数量为基数、成绩排名为依据,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设一等奖占比10%、二等奖占比20%、三等奖占比30%,其他选手颁发优秀奖。按获奖等级为参赛选手颁发电子版荣誉证书。
(二)全国总决赛表彰
1.以实际参赛队伍数量为基数、最终比赛成绩为依据,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设一等奖(金牌)占比10%,分别颁发金牌及证书;二等奖(银牌)占比20%,分别颁发银牌及证书;三等奖(铜牌)占比30%,分别颁发铜牌及证书;其他选手颁发优秀奖证书。
2.获得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队伍的学生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3.获得一等奖(金牌)的参赛单位颁发最佳组织奖证书;获得二等奖(银牌)的参赛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
4.另设竞赛支持奖、突出贡献奖若干名,颁发给各竞赛平台支持单位、竞赛承办单位,按类别颁发证书、奖牌。
06联络方式
(一)主办单位联系人:
金砖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何美连 13520741338
(二)技术支持单位: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吴老师 0755-86072174
(三)竞赛交流QQ群:364394558
07附件下载
附件1:BRICS2025-ST-171-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大赛之智能财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技能--赛项技术规程.pdf
附件2: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大赛-大赛信息服务平台报名操作手册.pdf
附件3: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第三批赛项)报名通知.pdf
关于我们
金蝶培训教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产学研用生态,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依托金蝶在企业云服务、AI+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优势,创新打造“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赋能应用“的产教协同发展范式,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融入高校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将行业应用场景引入专业教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兼具数字素养与产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金蝶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国内3500多所院校展开合作,共建课程和教材体系、实验实训基地与产学研平台等,赋能院校专业建设与师资提升,年均输送数万名高素质数字人才。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同、资源共享,持续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注入创新动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