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的铰杀下,印度的觉醒与无奈
作者:微信文章【环球网综合报道】当地时间8月15日,新德里红堡迎来印度独立78周年庆典。总理莫迪在象征国家主权的城墙上发表年度讲话,面对数万民众和全球镜头,他用印地语高声宣布:“农民、渔民、养牛人是我们的首要关切。对于任何威胁他们利益的政策,莫迪会像一堵墙一样坚决抵制!”
这番表态迅速登上全球媒体头条——此时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最高45%关税刚过去72小时,距印美贸易谈判因农产品准入问题第三次破裂仅隔5天。路透社实时统计显示,受关税政策冲击,印度股市当日银行板块暴跌3.2%,卢比对美元汇率跌至历史新低79.8:1,市场恐慌指数较前一日飙升21%。
莫迪的“墙”究竟要挡住什么?是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是美国乳制品巨头的市场野心,还是印度自身发展模式的深层矛盾?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讲话里,藏着一个人口大国在全球博弈中的生存焦虑,更暴露了新兴经济体突围之路的艰难险阻。
一、关税战背后的利益暗战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清单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插印度经济软肋。美国商务部8月最新数据显示,被加征关税的1200类商品中,医药制剂、纺织品、宝石加工制品占印度对美出口总额的67%,直接关系到500万产业工人的就业。更要命的是,印度对美贸易顺差今年前7个月已缩水至18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这意味着支撑卢比汇率的重要支柱正在松动。
莫迪的反制措施来得很快:宣布10月起将商品和服务税(GST)从18%下调至12%。印度财政部连夜发布的测算报告显示,这一政策预计释放3.5万亿卢比(约420亿美元)消费潜力,但财政收入将减少1.2万亿卢比,相当于GDP的0.5%。要知道,印度2024财年财政赤字目标原本锁定在5.9%,这下很可能突破6.2%的安全线——2008年金融危机时,印度就是靠透支财政刺激经济,结果通胀率冲到11.2%,花了整整三年才压回5%以下。
贸易谈判的死结卡在农产品上。美国农业部长本月初公开表示,印度若不开放乳制品和鸡肉市场,“印太经济框架”的大门不会完全打开。但印度农业部的内部报告显示,其国内牛奶年产量1.9亿吨,占全球22%,1.5亿奶农平均月收入仅80美元,一旦美国低价乳制品涌入,按OECD模型测算,本土奶价将暴跌30%,至少300万奶农可能破产。这就是莫迪那堵“墙”必须死守的阵地——在印度,农民占选民总数的35%,任何政党都输不起这场政治豪赌。
二、“印度制造”的雄心与骨感现实
“今年年底,印度制造的半导体芯片将上市!”莫迪在讲话中特意提高声调,台下响起热烈掌声。但翻开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的季度报告,真相却有些尴尬:所谓“印度芯”,其实是台积电在古吉拉特邦建的封装测试厂,核心的晶圆制造环节仍需进口荷兰ASML的光刻机,而美国正对这类设备出口实施严格限制。目前印度本土芯片产能仅占全球0.08%,而中国台湾地区占比56%,中国大陆占15%。
关键矿产自给自足的口号同样经不起细究。印度地质调查局2024年公报显示,已探明锂储量仅590万吨,不足全球总量的1%,而中国赣锋锂业一家企业的年产能就达14万吨。莫迪提到的“1200个勘探点”,实际完成钻探的只有317个,具备商业开采价值的仅69个。有印度矿业专家私下吐槽:“这些数字更像是给选民看的政绩,而非产业规划。”
印度想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世界工厂”,但硬指标差距悬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常年在15%左右徘徊,而中国是27%;印度的基础设施得分在全球140个国家中排第68位,港口效率比中国低52%,物流成本比中国高40%。更要命的是,印度劳动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7.4%,而中国是15.5%——没有合格的产业工人,再宏大的制造计划也只是空中楼阁。
三、大国博弈中的印度困境
站在红堡城墙上的莫迪,或许比任何人都清楚印度的尴尬处境:想靠美国对抗中国,却被美国在经济上卡脖子;想学习中国搞自主发展,却缺乏配套的制度和基础设施;想在不结盟的幌子下左右逢源,却发现大国博弈中没有中间路线。
美国的算计很直白:你想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制衡中国,就得在农产品、数字贸易等领域让步。但印度农业部算过一笔账:若按美国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本国小麦价格将被拉低12%,棉花价格下跌18%,至少500万农民会陷入亏损。这在农民占选民35%的印度,是足以颠覆政权的政治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产业链里。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7月发布的《全球供应链重构报告》显示,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仅为中国的1/3,抗风险能力极弱。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引发连锁反应:今年上半年,17家纺织企业从印度转移到孟加拉,带走30亿美元投资;苹果代工厂纬创宣布将印度产能削减20%,部分订单转回中国郑州。
这种“两头不靠”的困境,本质是印度战略定位的模糊。想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却发现两边都要价不菲。莫迪的“墙”,既是挡向美国的盾牌,也是掩盖自身软肋的遮羞布。
四、那堵“墙”的真正考验
莫迪说要做“一堵墙”,但治理国家从来不是砌墙那么简单。挡住美国农产品,可能保住眼前的农民选票,却会错失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会;放开市场,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种两难,是所有新兴经济体都会遇到的成长烦恼。
从数据看,印度的突围之路道阻且长。要把制造业占比提至25%,按目前增速需要20年;要将物流成本降到中国水平,至少需投资1.2万亿美元改善基础设施;要让劳动人口受教育比例追上中国,得花30年普及义务教育。这些事情,中国花了40年才初见成效,印度恐怕也绕不过去。
红堡讲话结束时,莫迪带领民众高呼“印度万岁”,现场气氛达到高潮。但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最终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口号音量,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莫迪的“墙”究竟能站多久,14亿印度人的大国梦能否照进现实,或许再过十年才能看清答案——而这十年,恰恰是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窗口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