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50%关税,莫迪没招了,王毅访印点明出路,巴铁给出意外一击
作者:微信文章美俄好歹是坐下来了,印度这边却还在独角戏。美国给莫迪套上50%的关税,活生生像往他脖子上拴了两块磨盘石,沉得喘不过气。能撑到现在,全靠民族主义这口硬气吊着。可问题是,气能当饭吃吗?尤其是这种关税战,印度自以为有的是资本和美国对抗,但真要说经验,中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就在王毅外长访印、指了一条明路的当口,巴基斯坦忽然甩出一个大动作——成立火箭军部队。这不是单纯的军事秀肌肉,这是给印度头上压了块巨石。两个核武国家的关系,本来就像一锅沸水,谁多丢一根柴,水就能溢出来。现在印度想再把内部的压力转嫁到印巴冲突上,可就没那么好操作了。
有意思的是,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说了句“适时发布”,这四个字分量很重,说明中印之间确实还有分歧,但不至于到撕破脸的地步。只是,这种分歧需要高层谈判去定调,然后才好在各领域推下去。不然马上要开的上合峰会,就真没啥好谈的了。
回顾一下,这波中印关系的回温,其实是形势倒逼出来的。莫迪政府之前连续派了三位高官来北京,自己还计划月底访华。这种“组团破冰”在外交史上不算常见,但背后的推手就是——美国关税战。印度跟美国掰手腕时,一开始还挺有派头,觉得自己经济体量不输谁,不像东盟那些小国得看美国脸色。“我们不需要你安全保障,你也别想拿安全来绑架我”,这是莫迪的潜台词。
结果,这一套恰好戳中了特朗普的死穴。大限将至,莫迪还不松口,25%的关税照旧上;紧接着,特朗普翻倍再加25%,二级制裁直接砸下来,50%落地——这一下,印度是真的痛得龇牙咧嘴。可莫迪偏偏要咬牙硬撑,一是民族情绪不允许他低头,二是如果此刻退了,不仅俄印关系会打折扣,还会让特朗普觉得印度好欺负,趁机得寸进尺。
印度国内的时政节目里,高志凯教授表扬了印度敢抗美的勇气,结果印度主持人立刻对着美国嘉宾开炮:“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有啥资格在我们这种几千年文明面前耀武扬威”。听着热血沸腾,但热血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经济困境——出口依赖美国市场是硬伤,这不是几句嘴炮能抵消的。
所以,王毅外长此行,除了礼节性会晤,更现实的任务是给印度一个“解套”思路。中国在应对关税战方面的经验,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真刀真枪的博弈。对印度来说,哪怕只是借鉴一部分,也比自己闭门硬撑强。双方在经贸、安全等领域都有交集,如果能在这些方向稳住局面,不仅能化解眼前的困境,也能防止地区安全形势恶化。
可就在这个微妙时间点,巴基斯坦丢出火箭军的消息,直接给印方添堵。对中方来说,这事不能装作没看见——毕竟印巴一旦擦枪走火,不只是南亚的事,外溢效应会影响整个地区格局。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王毅与多瓦尔谈过之后,通报迟迟不出的原因:信息要斟酌,话要分寸。
评论区里有人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放在国际关系里,就是金科玉律。今天中印可以谈合作,明天也可能针锋相对;巴基斯坦今天是朋友,明天在利益冲突面前也能翻脸。国际棋局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
至于有人担心印度是在把中国当成跟美国谈判的筹码,这个心思并不稀奇。外交场上,没有谁是白给面子的,不管是合作还是示好,背后都有利益算盘。区别只是,有的算盘敲得响,有的算盘打得精。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这一点,既不被忽悠去当冤大头,也不被情绪绑架。
还有网友问,“如果全世界都不跟美国贸易会怎样?”——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爽,但现实是,美国手里的牌不仅仅是市场,还有金融规则、科技制高点和盟友网络。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彻底脱钩的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所以,在现阶段,更多国家选择的还是“斗而不破”,在缝隙里为自己找空间。
时代已经变了,老套路走不通了。谁能在利益中找到平衡,谁就能活得久。对印度来说,摆正心态,比逞一时之勇重要得多。希望王毅外长这趟行程,真能帮他们找回正轨——当然,前提是莫迪愿意听劝,不要把所有的牌都押在硬抗上。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关注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