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8-15 12:13

国外关税战和国内消费补贴,其实背后都是一件事

作者:微信文章
《宣德内参》第 250815 号文

1


8月12日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中美发了联合声明,新关税实施又延迟90天。二是财政部拉着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监一起发布了个人消费贷贴息方案。

两件事情,一件属于国际,一件属于国内;一个说的是关税,一个说的是贷款贴息。看起来没有啥直接联系,但如果往深了琢磨,这背后谈的都是一个事——消费力。

美国凭什么一挑全世界,发动关税战,即便特朗普提出的关税计算公式,颠覆了所有现代经济学原理,让人看完笑掉大牙,但各国还是得捏着鼻子跟他们谈判。理论上讲,美国加了那么高的关税,不跟他们做生意不就得了,找其他国家去玩呗。但事实上不太可能。

因为美国不但是GDP全球第一大国,而且是消费全球第一大国。有钱,还敢花,这样的市场,哪个国家都不愿意放弃。

国内这几年一直在讲拉动内需,咱们也是十分清楚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美国GDP中,70%是靠消费贡献的,而中国的GDP中,消费占比只有54%。

现在中国无论是GDP还是消费总量上,都是全球第二,如果能把消费拉动经济的比例也提升上来。那以后,咱们也可以拉着其他国家聊聊:
说,你们有没有在贸易上占我们的便宜?什么,没有,还是我们占了便宜了。那为什么只让我们占那么少的便宜,还想不想要这么大的市场啦。(以上仅为套用美方思维的玩笑,我们其实还是很peace的。)

说到底,当全球经济开始走向低迷期,谁的消费能力强,谁就有话语权。
2


常看网上有人说,咱们中国有14 亿人,美国只有 3 亿多,14 亿人的消费力怎么就比不过那3 亿人那?换句话说,为何美国人那么敢消费,咱们差在哪里?

这个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虽然都是“消费”,一个消费是为了生活,而另一个消费只是为了活着。

咱们算笔账吧,一个外地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假设月薪 1 万元。跟老家县城3、4000的工资比,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日子并不好过。

一万月薪扣除个税和五险一金之后,实际到手的钱也就八千左右。
• 房子跟人合租 :2500(如果是一线城市,这钱还得是郊区或城中村) • 通勤费:300 • 吃饭以自己做为主偶尔买点便宜外卖 :2000 • 通讯费 :200 • 日常其他生活用品和偶尔买件打折衣服 :1200

总支出6200 元
月结余为 1800 元

这里还没有考虑人情往来,赡养父母,突发情况支出,至于买房生孩子这类的事,想都不敢想了。看看这些支出,都是为了活着而已,请问,你又怎么让他增加消费力度。

而要谈得上生活,起码要到中产层面。
3


对中产的定义标准有很多,之前央行以 50 万存款为基准线进行过统计,但里面少了负债部分进行对比。那么综合央行、统计局、瑞银标准,也就是同时满足收入、净资产、抗风险能力等,这个结果我称为“真中产”,最终统计的结果为:

美国名义中产占比 51%,而实际上“真中产”只有40%。而我们的这个数字为 6.5%。

而且中美中产群体的财富构成差异也很大。

美国 金融资产占比70%(股票、养老金为主),美股这几年持续走高,也就代表着他们的资产升值;因此老美中产人群有很大的消费热情,他们的消费量占全美消费总量的 70%。储蓄率仅3.3%,因为储蓄收入远低于股票等金融投资品。

中国的中产,房产占比60%~80%,金融资产低(现金存款为主);负债高(房贷占收入40%)。这几年房子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2025年6—7月,全国房价与 2024 年同期对比跌幅普遍在 5%~10% 。那么与房价最高点对比,能差多少,大家可以发到评论区里看一下。

两边数据对比也能看出来,为什么美国的中产更敢花钱了。而我们的中产,消费则越来越谨慎了。

我有一个朋友,90后,某985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在北京一家知名的互联网招聘工作,努力10年用攒的钱,终于在燕郊买个自己房子,可惜买在了高点上,4多一平入手,现在价格已经跌了不足一万。前段时间又遇上裁员,最近一直在卖房子,可惜连上门看的人都少,而且即便卖出去,拿到钱还不够还房贷。过往努力的10年,白费了,还需要家里给补一笔钱,不然就得变老赖了。

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角度看,美国一直稳稳地坐在最上面。

底层的是靠买资源为生的资源国,例如非洲、中东、南美等等国家;往上是生产国,像咱们中国、越南、孟加拉等;最后端是消费国,就是老美他们。

每个国家都希望站在链条的最顶端,可惜美国一手握着高端科技,一手有庞大的中产人群作为消费力的支柱,所以他们在这个位置已经盘踞很久了。

美国的这两手,其实中国早就看明白了。所以现在的策略是一方面得狠劲搞科技产业,手里有厉害的技术,这样才不会被人卡脖子,能做出别人造不了的高端货;另一方面得让中产越来越多,让他们愿意花钱、能花钱,光会生产不行,得有人买,国内市场大才行。这样咱们才能从“给别人打工的生产国”变成“自己能消费、能定价的厉害角色”。

只是发展科技不容易,而壮大中产人群的数量,更是一条长远之路。之前,我们提出了纺锤形社会结构,其实讲的就是让中产人群成为社会主体。这件事吧,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但却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底层老百姓要想成为巨富阶层,说实话,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说到底还有运气的成分。而努努力成为中产,还是有可能的,只是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有一个可以让普通人向上进步的通道,也变得尤为重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外关税战和国内消费补贴,其实背后都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