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8-9 13:24

AI 时代的卖水人CoreWeave,why 啊?

作者:微信文章


先交代:我买了。109拿的,躺了两天,账面+17%。不是炫耀收益——本文是想说清楚为啥 in 了,一个理由就够:

CoreWeave 站在 AI 算力需求的正中央,并且和英伟达“深度绑定”。

下面把这个“一个理由”拆开讲一讲:

我买的是卖水人。它不造铲子(GPU),而把最好的铲子摆在云上按小时租——AI 园区里,不管谁在淘金,过路费都要交给它。这不是段子,是生意:CoreWeave 2024 年营收从 2.29 亿直接跳到 19.2 亿美元,同比 +737%;净亏损也在扩张期按下去了(这是我能接受的“烧钱为扩张”)。今年一季报营收 9.82 亿美元,全年指引 49–51 亿美元,继续踩油门,且远高于一致预期。

它可不是“随便什么 GPU 都行”的小作坊。CoreWeave 总能最先把英伟达的最新平台落到生产上:从 H100/H200/GH200,到今年直接宣布成为首家部署 GB300 NVL72 的云端算力商(先进算力,先来我家🤓)。这背后是嫡出的力量——英伟达是 CoreWeave股东,持股约 7%(3 月底持有 2420 万股), 利益链条拧在一起了。不敢说“永远优先供货”,但“持续拿到最前沿货”不仅是新闻稿用词,更是设备堆出来的事实。

再看订单厚度。上市前,CoreWeave 跟 OpenAI 签了 119 亿美元/5年 的大单;5 月披露又追加了一份最高 40 亿美元、到 2029 年的扩展协议。这类“take-or-pay”(要么用要么付)合同,能把扩张期的现金流波动压住一些,这是愿意付出的估值溢价之一。

我不回避风险。

客户集中度高是真的:2024 年微软贡献了大约 62% 的收入;英伟达也占了一部分。目前负债也是为了更好履约,但确实链条一蹦的很紧,合同是履约一部分付一部分,但如果进度慢或大客户调整预算,那成本可都是先付出去了,亏损风险也是实实在在。

资本开支也狠:公司今年计划支出最高 230 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是啊,为了履约嘛,含电力、冷却、机柜、网络),这不是轻资产。扩得慢,丢单;扩太快,财务杠杆压上身。

那为啥我仍然买?两点把我推过去:


生态位置:AI训练/推理对“最新一代 GPU”的依赖在增强,不是所有云服务都能提供这类服务,定制化服务是它相对于大型云服务厂商的独家能力。CoreWeave 这两年一再“第一批上新”的节奏,说明它在供应链与部署速度上拿到门票,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会成就它的稀缺性与护城河。

供给结构:英伟达更愿意专注卖“铲子”和生态,算力零售这摊子,交给像 CoreWeave 这种“专营店”去卷,是更高的系统效率——英伟达既拿硬件钱,又吃股权增值,何必下场自营?


最后

我买 CoreWeave 的唯一理由就是——这家公司现在就站在 AI 算力的水龙头旁,而且手里拧着一把“英伟达钥匙”。订单厚、迭代快、位置对。是的,它有“客户集中 + 高CapEx”的硬风险,但在我这个仓位里,它值一次“用脚投票”的偏见。

我不追求“完美公司”。我只想押一个当下最稀缺的能力:把最新 GPU 成规模、成体系、成合同地供出来。这件事,CoreWeave 正在做,而且做得够快、够真。

下一次回调,还买!

ps: 它的创始团队至今仍是高管团队,猜猜他们创业前干嘛的?

CoreWeave 的三位联合创始人 Michael Intrator(CEO)、Brian Venturo(后转任战略位)、Brannin McBee(开发/战略岗),最早干的是能源/期货与加密矿业,把矿机时代练出的“算力调度 + 供需博弈”一股脑儿搬进了 AI 云;技术栈上还有联合创始人 Peter Salanki 掌舵 CTO 位,把“矿工出身”的执行力绑到工程标准上。这套“矿工 + 华尔街”的奇怪化学反应,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敢在新卡首发、规模化集群这些高难度动作上不断踩油门。

更关键的是,团队后来把“外援”也找得很到位:从 Google 来的 Chen Goldberg(工程 SVP)、从 Oracle AI 过来的 Sachin Jain(COO),大厂工程流程与供给侧协同也从组织上补上了。

所以,看事,看人,都到位了,剩下的交给老天安排。

the end

#我什么都不懂,我只是一只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时代的卖水人CoreWeave,why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