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开放40个高价值AI场景,打响中国AI规模化落地发令枪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发布首批40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并宣布建设“国资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库”。
这不是普通的应用清单,而是中国推动AI从“实验室盆景”向“产业雨林”转型的战略发令枪。央企以“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为导向,开放涵盖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的真实场景,标志着我国AI发展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深水区。
一、40个场景背后:破解中国AI落地的“三重困境”
长期以来,中国AI产业面临三重矛盾:技术强但落地难、数据多但开放少、企业多但协同弱。此次开放的场景直击痛点:
需求侧:央企释放核电安全监测、电网故障预判、高端材料研发等高门槛场景,解决中小企业“无场景可用”的困境;
供给侧:明确要求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协同体系,与上海市同期推出的6亿算力券、3亿模型券政策形成呼应;
生态侧:通过场景开放推动产学研用联动,例如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协同立法打破行政壁垒,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国务院7月31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已为此铺路,文件核心正是“以场景开放牵引规模化应用”。
二、为何央企必须打头阵?三大不可替代优势
与互联网公司不同,央企开放场景具有战略级价值:
真问题真数据:如核电故障检测、大电网调度等场景,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数据敏感度高,只能由央企主导开放;
长周期高投入:AI在工业领域的价值回报周期常超5年,央企能承受战略性亏损,民企难以承担风险;
产业链杠杆效应:一家电网公司开放场景,可带动上百家传感器、机器人、云服务企业协同创新。
正如国资委所言,目标是打造“人工智能+科学、生物医药、具身智能”等标杆,推动从“盆景式试点”到“雨林式规模应用”。
三、长三角的协同实验:区域一体化如何加速AI落地
场景开放需制度保障。8月1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开创全国首个区域协同立法样本。
其创新性在于:
机制突破:采用“共同商定,分别审议”模式,上海牵头起草,三省联合修改;
资源整合: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合肥科学中心与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
产业聚焦:明确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安徽科技厅副厅长谭海斌直言:“借助上海龙头带动,强化安徽创新优势”。这种梯度分工模式,为全国区域协同提供范本。
四、企业行动指南:如何抓住场景红利
对科技企业而言,政策红利需精准捕捉:
模型层企业:关注电力、能源等央企场景需求,开发垂直行业大模型,如电网调度模型、核电安全模型;
硬件企业:工信部正完善“人形机器人、物联网设备”政策,适配智能运维、高危作业场景;
数据服务商:参与建设“语料数据共享平台”,上海已发放1亿语料券鼓励数据流通。
需警惕的是:安全是场景开放的底线。国务院文件强调构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企业需提前布局隐私计算、模型监管技术。
五、从“40”到“4000”:中国AI的下一程
首批40个场景只是起点。根据部署,国资委将推动央企“持续挖掘开放行业核心场景”,未来场景库规模有望指数级扩张。
这场实验的成功标志将不仅是技术指标,更要看三个转变:
主体转变:从“互联网公司主导”到“实体经济企业+科技公司共创”;
路径转变:从“补贴驱动”到“场景-数据-算力协同驱动”;
价值转变:从“流量变现”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当AI在核电站里预防一次故障、在电网中减少1%损耗时,其经济价值已远超生成一张图片。
结语:一场关乎产业主权的卡位战
全球AI竞争正从技术层面向产业纵深切换。美国通过亚马逊Bedrock平台开放企业应用入口,欧盟以《人工智能法案》划定标准。中国的回应是:以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底座,以场景开放为支点,撬动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当央企打开大门,当长三角拆掉围墙,这场实验将决定中国能否在AI的“第二次浪潮”——产业智能化革命中赢得主动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