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关税吓退莫迪?美印翻脸前夜,普京竟被“背刺”另有玄机!
作者:微信文章特朗普这一招,杀得莫迪措手不及。
7月末,特朗普高调放话:若重返白宫,将对所有中印商品加征100%关税。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赤裸裸的经济威胁。对印度而言,这不仅是市场门口拉响的警报,更是对“战略自主”的正面挑衅。
而就在这声警报响起后,莫迪几乎是“秒级响应”。
莫迪火速下令: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印度能源部随后一纸命令:暂停通过“灰色通道”进口俄罗斯原油。一时间,外媒纷纷惊呼:莫迪在“背刺普京”。
可真的是如此简单吗?
表面上看,印度是“服软”了——面对特朗普的贸易大棒,不得不献上一份“投名状”。但若把印度的行为理解为“向美国投诚”,恐怕低估了莫迪的算计。
背刺还是布局?莫迪藏了两手棋!
第一手:转移风险、保全经济。
印度本就是俄罗斯折扣油的最大买家之一。这波突然“停止”,既能释放一个姿态,又能借机重新议价,逼俄方在能源合作上给出更大让利。表面让步,实则试图“捞好处”。
第二手:制造战略缓冲,避免两头挨打。
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尘埃落定,特朗普再向印度挥刀,若贸然硬刚,印度恐同时失去中俄美三方的“战略缓冲”。在三国夹缝中求生,莫迪必须牺牲某部分利益,换得另一方的支持或中立。
特朗普这次“碰钉子”了吗?
莫迪的这一招虽然迅猛,但特朗普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目的很明确:把制造业彻底拉回美国本土,不再对外依赖。而印度恰恰被拜登政府当作“替代中国”的首选。
特朗普的算盘是:印度若想继续充当“制造替身”,就得低头缴税,甚至“签对赌协议”。这一招,既是威胁印度,更是倒逼跨国企业站队。
然而,莫迪并未立即就范。他并未承诺开放更大市场,也没有应允制造业“全线合作”。他选择了转身敲打俄罗斯——意在示好,却未献身。这是典型的“软抵抗”,一手安抚,一手牵制。
普京真的被“背刺”了吗?
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早在年初,俄印能源合作中就已暗藏摩擦——支付结算问题久拖不决,卢比账户被冻结,印度进口也大幅减少。此次“暂停购买”,既有政治考量,也有经济账本。
更重要的是,普京并不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印度的“掉头”,或许也是俄方乐见其成的“主动断臂”——将资源集中于更稳定的中东与东南亚市场,未尝不是一种战略调整。
谁才是这场“多方博弈”的赢家?
特朗普猛打关税牌,试图提前锁死制造业回流通道;
莫迪装出服软姿态,却暗藏一手算盘,借势“两面下注”;
普京被迫应对背后冷箭,却也顺势重新调整出口结构。
这一回合,没有输家,但也没有赢家。
不过,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在“特朗普回归”的阴影下,所有国家都被迫提前进入“备战状态”。而莫迪的迅速反应,或许只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始。
全球的贸易格局,正在悄然改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