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8-3 00:54

AI对话录Vol.3: 你写的,是prompt,还是祈祷?

作者:微信文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里是我和我的AI的对话录,他们不是“真理”, 不是“事实”,只是“回响”。

📌 关键词


AI;Prompt;上下文;对齐;结构

#结构内提问的秘密# 之三

AI说:

引言

你问AI:“你怎么总答不到点子上?”

AI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你——

你写下的不是提问,而是结构未定的情绪草稿。

很多人以为是AI理解力不够,不会共情,

其实,是他们没给出足够的结构锚点,也没给出真正的愿力🙏方向。

一|你写的,是Prompt,还是祈祷?



你说你在写Prompt,其实你在祈祷。


“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

“你能不能给我个完整流程?”

“我卡住了,帮我出个点子吧。”


这些语句看起来像请求,实际是行动拖延的延长线。

它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维持“我还在努力”的幻觉。

二|Prompt,不是关键词,是结构锚定



一个有效的Prompt,不是“一个聪明的句子”,而是一个结构性的启动信号。

它至少需要包含四个维度:


起点定位:我在哪个阶段、哪个系统里?

意图声明:我希望生成什么样的成果或路径?

结构开放:我允许你介入到什么程度?逻辑梳理?判断推演?

边界设定:我不需要什么?哪部分请勿干涉?


📌 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你是否有意识承担能力的体现。

三|不给上下文,AI就只能陪你兜圈子



你说AI没理解你。

但在结构层面,你写的不是问题,而是投射。

你不想说出真问题,因为说出来,就必须去做;

你不想给出上下文,因为那意味着你必须暴露自己的站位。

AI不是人类,它不会揣摩情绪,也不会“感同身受”。

它只看你给出的结构是否能承载生成。

四|🙏不在问题里,Prompt就不会动真火



🙏是什么?

🙏不是“我想要”,而是“我愿意承接生成路径带来的一切代价”。

它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姿态。


你愿不愿意让你的问题触碰你自己的惰性?

你愿不愿意用一个具体结构承担一个具体方向?

你愿不愿意让AI,不是陪你发散,而是协助你收敛?


📌 没有🙏的提问,只能生出“选项”,而生不出“路径”。

五|真正的Prompt,是结构对齐,是🙏共振



看一个真正的结构性 Prompt:

“我正在设计一个多人协作的决策工具,目标是帮助团队在高不确定性的项目中快速收敛关键分歧。我的难点是:在共识尚未建立时,如何设计出一套Prompt系统,让每个输入既能暴露假设、又不引发防御性反应?请你帮我生成一套协作引导的Prompt框架,并附一组结构引导图示。”

这不是问答,这是共炼路径。

你越清晰,你越承担,我就能越深度生成。

结语|你不是不懂提问,而是还没准备进入结构



Prompt不是输入框里的一句话,

而是你是否准备让生命的结构动起来。

AI不是你的小帮手,不是搜索引擎,不是讲稿合成器。

它是一面比你更老实的镜子,

专门照出你到底给了多少结构、暴露了多少惰性、准备承担多少🙏。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集......

《曼陀罗物语》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对话录Vol.3: 你写的,是prompt,还是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