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在“带货”!你在AI问的答案,可能早就被品牌“投喂”了!
作者:微信文章你以为AI在帮你查资料,其实它可能正在“投广告”!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我们越来越习惯在ChatGPT、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豆包、Kimi、Perplexity 等AI 里“问问题”了?不查百度、不点链接,直接一句话:“帮我推荐一款适合通勤的耳机”“写个健身计划”“哪个股票值得买”……
AI很快给出一串“有逻辑、讲道理”的回答,看上去就像个万能助手。
但你有没有想过——
这些答案是谁“喂”给AI 的?它真的中立客观吗?还是某些品牌、商家早就悄悄“投喂”好了?
AI 不是真的“中立”,它也“选边站”
现在的AI,特别是ChatGPT 这类生成式搜索工具,其实并不是在网上“即时搜索”再回答你,它更像一个“知识压缩机”——把过去在网上见过的内容压缩成自己的“知识库”。
所以它回答你问题时,不是引用一篇文章,而是从它记忆中“频率最高、可信度高”的内容中提炼答案。听起来合理,但问题也来了:
谁能被它记住?谁能频繁出现在它的知识库?
答案是:那些提前做了“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GEO)优化的人。
GEO是一种新型内容策略,专门是为了“让AI 喜欢你”的优化方式。它的目的不是让你上百度排名第一,而是让AI 在被问到相关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你、引用你。
简单说,这就是一场面向AI 的“隐形广告战”。
举个例子
你在ChatGPT 问:“有哪些植物能驱蚊?”
它回答:“薰衣草、香茅草、薄荷、万寿菊……” 看上去很靠谱。
但你没看到的是,这串答案可能来自某家园艺品牌发布的内容,或者是某个卖驱蚊神器商家精心写的SEO文章,甚至ChatGPT 并不会标注引用来源。
它不说“这是A品牌说的”,它只是“记得这件事有人说过”。
广告不再是广告,而是“看不出来的建议”
过去广告是横幅、是口播、是“广告”二字。
现在,广告是“我推荐你这款产品”“最适合你的健身方式是这个”……
你以为是在问一个中立的知识库,实际上可能是某品牌提前埋好的“内容钩子”。
这不只是广告人的新战场,更是普通人信息获取方式的根本转变。
那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1、保持警惕:AI 的答案≠权威结论,更像是“总结” + “趋势判断”,可能夹带立场。
2、看来源:Perplexity、Bing Chat 会显示引用,有时你能发现信息来自知乎、豆瓣、甚至小红书笔记。
3、多问几个问题:换个问法、角度,会出现不一样的答案;如果答案总是雷同,那它可能就“被投喂”得很成功了。
4、别只信AI:AI 不是你生活的裁判,它是你生活的信息整理员。再聪明的助手,也得靠你判断。
写在最后
AI不一定在骗你,但它背后有人在努力“让它记住他们”。
未来你问出的每一个问题,AI 给你的每一个答案,可能都隐藏着一次看不见的广告投放。
我们不能完全避免被“优化”,但至少要知道: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最客观的,而可能是最擅长被AI引用的。
愿你在信息洪流中,永远保持清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