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不会停的
作者:微信文章国chang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AI+科技行情将爆发。
AI芯片越来越猛,液冷风口全面开启。液冷看着很土,不过有点类似卖铲子的。
液冷到底火在哪?谁能赚到钱?机会在哪?
第一,液冷趋势确定无疑。
三个核心驱动,清清楚楚:
1) 芯片功耗越来越大,风扇已经不够用了;
2)国家对PUE节能要求越来越严;
3)大厂追求“长期成本更低”,液冷更稳定、能效更高。
虽然年初因为华为910C和达子NVL72出货推迟,一度让人以为液冷延后,但这只是节奏慢,不是方向变,液冷的大趋势根本挡不住。
第二,从芯片到机房,全链路都在上液冷。
达子:发布GB200后,整机柜直接标配液冷,未来方案还会越来越复杂。
Meta:第一代ASIC芯片设计就带了液冷接口。
微软:直接官宣,所有数据中心都已具备液冷条件,提前把承重、管道都准备好了。
一句话总结:液冷不是选项,是标准配置。
第三,产业链里哪些环节最有含金量?
液冷板:贴在芯片上的核心部件,单价高、技术要求高,而且换一次就是五六年,长期稳定。现在达子、华为链主要被湾湾厂商垄断,但昇腾链正在支持国内企业雄起。
CDU + manifold + 快接头:这是“机房侧”的液冷核心,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
泵/阀/管路:这些小部件看着不起眼,但数量多、单价高,国产替代和出口机会都很大。
整包集成商:海外大客户越来越倾向只找一个负责到底的供应商,一出问题直接找你,不扯皮。所以能做“液冷一条龙”的公司,机会最大。
代码就是老生常谈的这些:
英维克,高澜,川环科技,申菱环,曙光数创,东阳光科这些,好象川润股份也是……
全浸没式液冷,能自产冷却油和液冷板的那种,是哪几个?拿到国际认证白名单或者能给大公司OEM的,更是锦上添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