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AI”——学生学用AI的动机结构分析
作者:微信文章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育和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全球高校都在将AI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斯坦福大学AI指数报告显示:2018-2021年间,全球高校AI相关课程数量暴涨102.9%。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7年,AI与大数据相关岗位将增长30%以上,成为最紧缺技能之一。
然而,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现有AI教育研究聚焦“怎么用AI教”(工具论),而非“学生为何愿意学AI”(动机论)。试想,有一些有内驱力的孩子,他可能不仅自己愿意学AI,还愿意教别的孩子们用AI,这比你课上强行找联系往AI上扯可好太多。AI教育研究急需一场“从工具到主体、从外控到内驱”的视角转向。
基于此,这篇最新发表在Nature 合作刊npj Science of Learning的研究《Analyz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I》旨在:
1. 构建学生 AI 学习动机的“网络系统”,识别其中的核心成分;2. 探讨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自主感、关联感)、社会支持及环境促进条件如何与 AI 学习动机相互作用,以期为 AI 教育设计提供实证依据
论文以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为核心,强调动机的“质量”比“数量”更关键。
按内化程度,动机分为:
此外,SDT 提出满足 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关联(Relatedness)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促进高质量动机的关键。论文进一步将 社会支持 与 促进条件 纳入模型,共五种新要素,以全面描绘 AI 学习的动机生态。
研究采用便利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招募了 1,465 名大学生,来自大中华区 47 所高校,其中 460 人来自中国大陆,1,005 人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专业分布为 820 名非 STEM(文科、商科、教育、法学、社科)和 645 名 STEM(工程、医学、理学)学生;平均年龄 19 岁,女性占 57.9%。
在仅含五种动机类型的网络中,内摄调节的预期影响值(expected influence)最高,意味着“为避免羞愧、维持自尊而学 AI”比其他动机形式更能连接并影响整个系统。在这些学生里,“怕丢面子、想维护自尊”是他们学习 AI 的主要动力,它既跟“外在调节”(奖罚)紧密相连,也影响其他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与无动机(Amotivation)最为边缘:真正出于兴趣的学习动机及缺乏动机的状态在网络中影响力最弱,排在中心性指标的末端。说明:真正出于兴趣去学的学生不多,而完全缺乏动机的状态也相对少,但在网络中这两种动机与其他动机的关联都较弱。
举例:小张学习 AI 并不是因为真的对算法充满好奇(内在动机),而是因为他害怕被同学嘲笑不会用 AI(内摄调节),同时学校又有奖励(外在调节),这两者结合让他持续学习。
研究通过建模,在原有五种动机外,又加入了:
自主感(“我能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
胜任感(“我觉得自己能学会、能做好”)
关联感(“我觉得同伴和老师支持我”)
社会支持(“我在学 AI 时能得到资源、人脉”)
促进条件(“学校/平台提供的工具和机会”)
调整后的模型里,胜任感满足(Competence need satisfaction)居于首位:当将自主感、胜任感、关联感、社会支持及促进条件一起纳入网络后,胜任感满足成为中心性最高的节点,表明“对 AI 学习能力的信心”是驱动动机系统的关键前置因素。
内在动机仍位于网络边缘:在扩展网络中,内在动机的中心性依旧低于其他动机形式,仅略高于无动机。
说明:当学生觉得“我学 AI 是能做到的、有把握的”,这份信心成为整个学习动机系统的关键,能够推动或增强各种动机类型。而即便环境支持好了,单纯“因为兴趣”而学的动机依然在网络中影响力不高。
本研究发现,学生学习 AI 主要是出于“维护自尊、避免被认为不会 AI”的内摄调节,而非传统 SDT 所强调的内在动机或认同调节。这提示:在 AI 热潮与“面子”文化双重作用下,学生更在意外部期望而非兴趣本身。在大中华文化中,“失面子”代价高,学生往往为满足社会与集体期望投入学习。这种集体主义氛围,使得内摄调节相比更自我导向的动机形式更为显著。
虽然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被视为最优质的动机类型,但在 AI 领域,“技术更新快、知识迭代快”的特点,使得仅靠兴趣或价值认同难以维系;相对而言,面子与外部期望更易即时驱动行为。在扩展模型中,“感觉自己有能力学好 AI”(胜任感满足)比“自主性”与“关联感”更具中心性,说明自信心是转化动机、维系学习的重要前置条件。
总之,通过此类研究,教育者不仅能理解“为何学生学 AI”,更可据此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为了不丢面子而学”逐步转向“因为兴趣与价值而学”,并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获得自信与成就感。
「AI时代的教育及其后续」是我们基于美国课程重构中心的书《AI时代的教育》设计的专栏,包括这本书的解读、心得以及该话题后续的研究。加入「教育学人 AIED 知识社区」专栏,一站式解锁AI教学干货: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Cfhib5CicBJfaSVm3k32wuWJIZBnCfIyiaq7msnLnlBonwicsuEClG9kH9iciar4HuP8oRoaQiaYe6XUxGJXKzYjIAq2Q/640?wx_fmt=jpeg&from=appmsg&randomid=tbv3m60i&wxfrom=5&wx_lazy=1&tp=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