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把路卷爆以后:你敢在归零里,再摆一次小摊?!
作者:微信文章说一句话,留下一座岛。
不是每一句,都有人听见;
但在这里,你的声音总会有回响。
谁也没想到,“AI教父”杰弗里·辛顿老爷子居然真跑来上海。
他是ChatGPT这些大模型的奠基人之一,原本大家都等着听他讲AI怎么颠覆世界、行业怎么飞快升级。
结果老爷子一开口,直接抛了个大问号:“AI 会不会哪天把人类都干掉?”
这还没完,现场有一句话我记到现在:
“AI 会像人一样犯错、记忆混乱、会编故事。
但最大不同是:AI 的知识可以永远复制、永生共享,人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试、慢慢走。”还一句特别狠的:“以后 AI 比人聪明,你想关都关不掉。就像你小时候养的小老虎,长大了,再也拦不住它。”
实话说,这话真有点扎心。
听着像科幻片,其实跟咱们每个人的现实关系都不远。
我听完就一个感觉,大环境里谁还不是这么过日子的?
今天所有的路都快卷爆了,你有没有“归零”感?
这几年,节奏快得不像话。
大环境天天变,行业、平台、赚钱的路,说变就变。
有时候昨天学的新本事,今天就没人提了。
要是哪天,什么都没有了,没有风口,没有模板,连原来的那点优势和套路都用不上。
不是喊口号,不是打鸡血,就是很现实地问一句:
如果真的有一天一切归零,你有没有勇气再试一次?
你敢不敢给自己再搭一次小摊?
身边不少人问我:“AI 是不是又一个逆袭窗口?”
说实话,我现在的答案很简单:
如果没有流量、没有平台、没有人催你抢钱,你还会不会自己慢慢来?
你愿不愿意,哪怕没人懂,也给自己留一个喘口气的地方?
你能不能接受,一天只做一件小事,慢慢把节奏拉回来,不着急赶路?
我这几年就是这么混过来的,慢慢试,慢慢做,慢慢把慌乱变成自己的节奏。
最后发现,只有肯慢下来的人,才有可能守住一点东西。
为什么要做 AI小岛?
其实这是我的底气。
说白了,不是为了火,是真想看看:
人到底能慢到什么程度,还能好好活下去。
我做小岛,就是想试试,不抢热点、不卷流量、不指望哪天爆发,是不是真的能把一个小空间慢慢撑起来。
这里没什么大动作,每天都慢慢来;
没人催你,也没人等你,想来的时候就坐一下,哪怕只歇会儿也行;
有人时可以说说话,没人时也能自己静静待一会儿。
有点儿像小时候家里的阳台,不热闹,也不大,但你只要累了,总能靠着窗坐一会儿。
哪怕什么都不做,也觉得日子没白过。
慢不是消极,是敢撑住变化的勇气
你可能觉得“慢慢来”是逃避,其实不是。
大部分人快,是因为怕被淘汰,但只有真敢慢下来的人,才有底气撑过周期。
辛顿讲AI,其实也是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是你能不能在风口之外,自己搭好节奏和结构。
AI会不断进化,风口会一波接一波,但真正能留下来的,是敢归零、敢慢慢试、敢随时摆小摊的人。
比如,今天只做一件小事,不刷热点、不攀比、不催自己,每天留30分钟给自己的小摊,哪怕只坐着发呆,也算数。
能做几秒是几秒,慢下来一点,就赚到一点。
AI 小岛不是“万能解法”,更不是拿来套用的剧本。
前阵子我发过个招募文,写得挺直白:
“手上有钱,团队还乱?试试 3 个月把主心骨拉稳”,三个月3万块。
很多人会问:3万到底值在哪?
其实说到底,这三个月,我不会当你团队的“老师”,更不会下场当指挥官。
我只和你,作为主理人、带头人,单独聊。
我的角色是陪你慢慢梳理思路、找出卡点,一起解开那些“明明都在努力却越忙越乱”的结。
但真正去跟团队沟通、带动作的,始终是你自己。
说白了,这三万块有时候就值在:
最乱的时候,有个人能和你单独把话聊透,心里的那点慌能有人帮你解开;
让你敢回去试试静音一小时、开个小会、把节奏缓一缓。
你能撑住,大家才慢慢都能稳下来。
每个团队情况都不一样,但只要主理人敢慢一点、敢守节奏,整个局面就慢慢能松。
最后,这三个月你买的不是方法,也不是工具,其实就是,有人能陪你一起慢慢拆,慢慢缓。
小岛还在建,随时可来。
你要是刚好有这种感觉,外面节奏太快,心里老闹腾,头有点炸,就来歇会儿,缓口气,不用解释为什么。
AI小岛的独立网站,还在一点点搭,很多内容和节奏都还在慢慢打磨。
你要着急,可以先看公众号,有想法随时留言,发个暗号、丢个问题,都行。
等岛慢慢搭起来,空间会更顺,也许哪天真能面对面喝杯茶。
这里没法保证一次就让你“到位”,但有个好处,你什么时候来都不晚,哪怕只是过来歇歇脚,也能加一块砖。
说到底,这地方还在修,大家都在摸索。
别人怎么卷,是别人的事。
哪天一切归零,也不慌。
慢慢来,慢慢试,再搭一次小摊,不丢人。
哪怕只摆一支铅笔,也是你的地盘。
今儿混过去就不亏。
你什么时候来,都还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