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15%?一个高关税世界背后的逻辑
作者:微信文章上周三,日美达成15%关税协议。周末,欧美达成15%关税协议。
随着8/1关税大限的临近,特朗普的整个贸易谈判框架开始变得清晰。世界终于搞清楚他要什么了 —— 15%关税,加对美国投资和采购的承诺、加开放本国市场。
为什么是15%?
这不是一个随机的数字,是一个有精确含义、多重妥协的数字。
首先,15%,意味着回到一二战期间的美国关税水平。
那个时期,是美国发家致富的时期,也是美国制造业冠绝全球的时期。
在高关税保护本土制造业的背景下,闷声发展工业的美国成为全球工厂,向两次大战的主要交战国输出了大量的军工和其他工业品。
回到那个时期,和特朗普的“MAGA”主张相呼应。
由此带出今日美国所面临的两个最核心问题:一是制造业问题,二是债务问题。
制造业问题,关乎“安内”也关乎“攘外”。债务问题,关乎美元霸权。
安内:全球化时代,美国的财富积累极度不均,内部矛盾空前。“把制造业带回美国”,是特朗普上台的核心推动力。
攘外:制造业背后的工业体系是现代战争之根本。当前全球领先的制造企业,在一二战时期都是著名军工企业。进入宏观乱世,不得不重新重视。
美债:“借钱借的太多了、快续不上了、但还得继续借”的问题。如果保持现状,必然导致美元信用的崩溃,影响美元霸权。因此要开源和节流。
节流的两个手段:
一个DOGE,已经宣告失败;
一个push美联储降息,面临薛定谔的通胀(薛定谔的通胀 vs 薛定谔的降息)。
因此目光转向开源。
注:本文以下的所有计算,全部用简化逻辑,不追求精确。
15%,确实能帮美国政府开源,但补的窟窿有限。
去年,美国进口总额大概3.8万亿美元。
假设全部征15%关税,一年带来的收入:
3.8万亿 x 15% = 5700亿美元。
而实际上,还有一个东西叫“需求弹性”:以前0%关税,我有3.8万亿的需求;现在15%关税,贵了,一些需求可能就砍掉了。
简化计算,假设需求打个8折,关税率不变,一年带来:
3.8万亿x80%x15% = 4500亿美元。
而美国的财政赤字是多少呢?
2024年是1.83万亿,占GDP 6个点以上。
根据贝森特和达里奥讲的,赤字占GDP的比例,3%是一个临界值。3%才能避免债务危机,才不会引发美债和美元的崩盘。
从6%到3%,对应着要缩减多少赤字?
大概1万亿美元。
也就是光靠关税收入,打满了也无法解决。
15%,能给本土制造业一定的保护,但难以完全重振。
15%的第二层意义,是给美国本土制造业加了个85折的成本优势buff。
这个buff足够让美国制造业重新具备竞争力吗?
难。
制造业的成本,我们主要计算算人力成本,姑且这么算:
成本 = 用多少工人 x 平均时薪 x 工时。
用工数量和工时,都取决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而时薪是实打实的劳动力成本。
以下是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工人时薪:
美国:~28美元。
德国:~40美元。比美国还贵。
日本:~10美元
中国:5-8美元。
墨西哥:4美元。
越南:1-2美元左右。
印度:1美元。
美国人工成本是低成本地区的5倍以上。
即便更高的工厂自动化率可以让欧美工人工时更短、单位产出更高,但最终算下来生产同一件商品,美国的综合成本可能仍要比中国高出30%-50%,有些领域要更高。
也就是即使特朗普对中国用更高的关税,比如30%,来强行拉平账面上的成本劣势,美国企业也仍然面临“调整供应链”、“回迁制造业”本身的成本。
更不用说,打击移民的政策,同样打击了原本“拉低美国人工成本”的机会。
15%,叠加分层关税,能一定程度推动供应链重构,作为过渡方案。
“如果没法MAGA,至少先削弱中国”
这大概是特朗普更实际的意图。首先,抛开中美目前休战暂停的部分外,特朗普本轮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仍然高达30%。
一个“分级关税”的阳谋成型:
盟友:拿到15%的关税税率;
东南亚:20-25%;
中国:30%+。
迫使美国的盟友做三个动作:
1)迁移一部分供应链到美国本土。比如日本、欧美的汽车制造业,通过在美国建厂降低成本。
2)“近岸外包”:push美国企业把供应链至少迁到自己附近,比如墨西哥。
3)“友岸外包”:push迁不回来的企业,把供应链从“地缘对手”迁到“地缘盟友国”进行生产。扶植一批小弟。
15%,短期服务于选举,长期,是一个赌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5%,确实呼应了特朗普解决制造业竞争力、填补财政亏空、和与中国竞争的三个意图。
另外,15%从心理学和博弈层面,相比最初的34%这些数字,是一个让全世界似乎可接受的“新常态”阈值:
有些疼,足够施压,但又不至于立即引发全面对抗(比如,欧盟不就跪了)。
以此来争取时间。争取时间干什么呢?
短期,确保11月即将进入的中期选举周期,有“赢”可讲。
特朗普可以大肆宣扬自己谈下来的deal给美国带来收入、给美国制造业工人带回工作、给美国企业打开了海外市场。
长期,我们觉得特朗普在赌。
赌他可以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把世界重新带回高摩擦成本时代,来实现:
1)用关税收入填补一部分财政亏空。
2)打击中国的出口、制造业,给美国重建制造业争取时间。
3)在重建制造业的过程中,配合减税政策、AI等产业刺激政策,等待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经济重回高增长。蛋糕大了,即便税率降低,也能实现“开源”。
从而彻底解决债务问题,给美元续命。
之所以能做这样的赌注,最大的筹码来自美国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全球第一甲方的地位。特朗普想把这个筹码用到极致。
但,这个逻辑背后最大的矛盾就来自于“节不动的流”。
第一,关税增加的摩擦成本,大概率推升通胀。通胀高了,美联储降不动息,一年90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节不了流。
第二,利息支出外,美国财政的最大支出项是社会福利和国防支出。没有任何政客有魄力站出来动这两块。
那就把矛盾再次转移给全世界吧。
不知道未来历史书会不会有这么一段:
“那一年,人们觉得15%只是重新回到高关税时代。但15%却实际标志着一系列变局的开端..."
“读懂宏观,做好应对”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