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你最后一次通关成长游戏的Bug
作者:微信文章文/梁先生ZO · 本文共计1690字 · 约5分钟阅读
在这里,我们一直强调一件事:
如果时代给了你一次不靠背景、不靠人脉、不靠履历的致富机会,别问值不值得,先动手。
而AI,正是这个时代开的一道后门。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最熟练的生存技能,是“考试型成功”。我们在考场上杀敌百万,从小考到大,最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看似“有前途”的行业。考上好大学,进大厂,买房、还贷、带娃,然后把故事复制给下一代。
这套剧本曾经有效。
直到AI来敲门,说:对不起,你这套通关密码,系统已经不识别了。
刷学历的,卷不过AI
AI不是工具,它是职场的降维打击。
在这里,我们已经见过无数案例:
能写代码的,被ChatGPT写得干净利落;
能做PPT的,被AI美化得无可挑剔;
能出报告的,被AI调数据写逻辑做图表,一气呵成。
你还在刷简历,它已经帮创业者刷出了1,200万美元的年收入。
不是你不努力,是规则彻底换了。
上一代的规则是:谁更听话谁上岸;
这一代的规则是:谁敢定义问题,谁掌控节奏。
从职场“乖宝宝”到再创业者的跃迁
在传统职场里,我们最被奖励的品质是:准时、听话、稳定不出错。
这不是优点,而是“工业型人才”的通行证。它让你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公司需要你像齿轮一样运转,而不是提出问题、改写机器。
而AI,恰恰是更擅长当“螺丝钉”的那个家伙。它从不迟到、不挑活、不讲条件,执行力还比你高十倍。
于是,职场迎来一次集体“价值重估”:
过去那些被视为稳定的工作,正在变成最大的不确定性;
过去那些看似冒险的创业,反而成了最安全的逃生通道。
你不是非得开公司才算创业。
在AI时代,每一个有AI助手、有项目、有交付能力的个体,本质上已经是一个微型公司。
学不会“定义问题”的人,只能被问题吞噬
我们接触过很多高学历、背景强的年轻人,他们常问一个问题:“我没有行业经验,我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标准的“学生问题”。
学生思维的最大陷阱是:以为世界有标准答案,以为人生有清单可以打勾。
而在AI时代,真正值钱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标准解法”,而是你是否能发明问题,构建解法,并持续输出真实价值。
你可能昨天还不懂一个行业,但只要你有好奇心、有学习能力、有AI工具,几周之内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应用专家”。
这不是口号,而是AI时代的“认知飞轮”:
兴趣 → 搜索 → 试做 → 调AI → 复盘 → 进化 → 价值。
这比你“刷个证、读个博、投个简历”快太多,也真实太多。
AI时代的职场,是一次集体的再创业
过去,我们把“创业”想得太神圣,仿佛非得融资、开公司、招人、上新闻才算。
但其实,最顶级的创业行为,是用AI+自己,构建一个能产生收入的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内容品牌、一个订阅服务、一个小产品,也可以是一个独立顾问模式。
在这里,我们见过最酷的一批年轻人,他们用AI重塑了职场的定义:
有人做AI动画短剧,一人就能出品周更剧集;
有人开发AI律师助手,精准处理标准合同;
有人打造AI伴学产品,月流水过百万还在高速迭代;
更有人把AI助手训练成“公司合伙人”,夜以继日陪跑早期客户开发。
这些不是天才的神操作,而是一个拥有AI的普通人,勇敢迈出“构建系统”的第一步。
别再问“我适不适合创业”,问问自己“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常被问:“我该不该休学创业?”
这是个好问题,但“创业”不是去开家公司,而是你是否准备好面对一个无剧本的世界。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马上放弃学历、冲进市场,但每个人都该问自己:
我是否还在等人给我答案,还是已经开始亲手写题?
AI不会替你决定人生路径,但它能在你行动之后,给你十倍放大镜。
如果你还在等一个“最优解”,你会错过整个AI时代。
最后的私塾建议:
别把学历当护身符,AI已经不认这个“符号”了。
别把职场当终点,它只是你能力的Beta测试场。
别等完美的项目,选一个你能立刻行动的“小题目”开始试验。
别想得太多,行动才是价值的生成器。
AI是一次技术革新,但对你而言,是一次思维脱壳。它让所有“背景普通”的人,第一次有了和巨头对话的筹码。
这是你最后一次,用不需要任何凭证、靠纯粹行动就能积累财富的机会。
别再犹豫了。
从今天起,停止“准备人生”,开始“创造系统”。
「作者 梁先生」深耕中阿家族办公室推动“微家办”创新架构,解锁家族传承新思维
关注涨认知 ◡̈点 赞赞 你最有格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