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用 AI 就等于每个人都没用 AI
作者:微信文章⬆️戳蓝字关注我,解读职场攻略
我同学的弟弟从澳洲留学回来,学的统计学,去年毕业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他来问我是不是因为现在企业都用 AI 了所以对这个专业没有需求了。
我同学是厂二代,一天班都没上过,一毕业就在他父亲的家具厂干活,他有这种想法我十分理解。
到目前为止 AI 没有影响到任何人的就业,哪怕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新媒体行业和翻译。大家都用AI,就等于大家都没用AI,最后还得要卷人工搞差异化。
如果要说现在就业形势不好,那也不是 AI 的锅,是别的原因,很显然 AI 只是一个很好的背锅侠。
就算是刚开始短暂采用AI取代人工的小编行业,最后又回到了人工的老路。因为最后大家用 AI 写出来的文案都一个味儿,不是你炸裂,就是我封神。
最终发现光靠 AI 写稿完全拉不动流量了,最后还得要把原来那帮人请回来,把AI味再润色一下,把排版再优化一下,把配图也做好一点,把视频剪好一点,后者三者对AI来说已经严重超纲,还得靠人工。
就像大家都补课就等于大家都没补课,大家都开美颜就等于大家都没开美颜,大家都有核武器就等于大家都没有核武器。
AI不是汽车替代马车,也不是机器替代了纺织工人,而是纺织工人技能升级,会开机器了,生产出了比以前更多的衣服,市场上商品的种类和风格也随之大爆发。
我以前也说过,AI 也不会导致程序员失业,也不会导致翻译失业。
一、对于程序员来说:
按照大多数人的逻辑,一定是这样推导的:
1、我的天,AI 都能写代码了,写得比绝大部分低端程序员还好。2、公司开始裁掉低端程序员,用 AI 代替,只留下少量高端程序员。3、市场上程序员岗位饱和,大批程序员开始流落街头。
实际的发生的过程却是这样的:
1、我的天,AI 都能写代码了,那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低端程序员了。2、低端程序员在 AI 的加持下,变成了高端程序员。3、高端程序员在在 AI的加持下,变成了天才程序员。4、甲方要求的项目交期从一个月变成一个星期,从以前的100个功能变成1000个功能,还加量不加价。
由于 AI 的出现,只是每个人的生态位顺势提高一位,并不会导致 AI 取代谁(但人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大大提升)。
二、对于翻译来说:
普通人一定是这样推导的:
1、我的天,AI 都翻译得这么好了,人工翻译真的要失业了2、于是大量甲方取消人工翻译,留下少数高级翻译3、大量翻译流落街头。
实际发生的过程却是这样的:
1、我的天,AI 都翻译得这么好了,那普通人都可以做翻译了。2、翻译:我的天,AI都翻译得这么好了,那我以后能翻译得又快又好了3、甲方:翻译的周期能不能从一个月变成一个星期?
这里稍微说一个背景知识,其实中国的整体翻译水平是非常糟糕的,翻译得又慢又差,如果你看过中信出版社的书就知道了,例如《反脆弱》这本书,基本毫无可读性,哪怕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是看不懂。
如何让你的职业具有超强的「反脆弱性」?每一个职场人都必须明白的道理
中信出版社的翻译水平为什么这么垃圾?
这是由于中国缺乏大量以中英双语为母语的人士,大部分译者都是后天掌握的外语,远远达不到母语水平,导致对原文的理解本身就差一大截,翻译出来就更差了。
这方面还不如日本、韩国,甚至还不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他们以两种语言双语为母语的人非常多,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互通,翻译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中国译者缺乏这种资源,很多时候就是在没看懂原文的情况就在强行翻译,周围也很难找到中英双语母语的人,所以只能拍脑袋翻译了。
以《莎士比亚全集》为例,最经典是朱生豪译本,1930-1940年代就翻译出来了,整体水平很高。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细节之处错误非常多,但确实也是时代的局限,朱生豪从来没出过国,那时候的研究资料极为有限,也没有互联网和AI,全凭自己的个人理解和语言积累,他的译本在当时候已经堪称杰作了。
直到2016年外研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错误才减少很多。
朱生豪一生只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作品(总共36部)。
随着现在AI的加持,朱生豪时代的那种翻译错误会越来越少,速度也会很快,一个普通译者在两年之内绝对能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一辈子可以翻译几十部莎士比亚全集,质量还会很高。
而由于翻译的效率变高,以前大量没翻译的小众作品、冷门文学、专业学术资料、独立游戏、国外论坛内容,甚至一些非主流文化作品,如小语种影视剧、独立漫画、小众纪录片、古籍等,都能被翻译出来,极大丰富了受众的选择。
以前之所以没被翻译,纯粹是因为商业价值低,受众少,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现在AI让翻译这件事的成本大大降低,投入和产出就匹配了。
【外企黑话系列】
外企人常说的 roadmap 到底是什么意思?外企人常说的 escalation 到底是什么意思?
外企人常说的 strategy 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战略】?
外企高频词 define 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高级用法?
外企人常说的 delay 到底是什么意思?#05
外企人常说的 block 到底是什么意思?#06外企人常说的 milestone 到底是什么意思?#07
外企黑话:stakeholder 到底是什么意思?#8
外企黑话:program 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项目,但又不是 #9
外企装逼黑话:portfolio 到底是什么意思?#10外企人常说的 pipeline 到底是什么意思?#11外企高级装逼词:statement,然而并不是【声明】 #12外企黑话:roadmap vs pipeline 有什么区别?外企黑话:fine tuning,其他词可以不会,但这个词一定要懂 #13外企会议黑话:take it offline,关键时刻是救命稻草 #14外企黑话:为什么常用 wrap up 表示收尾工作? #15外企黑话:validation, verification, qualification 都是验证,有什么不同? #16外企黑话:prototype 和 mockup,说样品不要只会用 sample#17外企黑话:supplier 和 vendor 有什么区别? #18外企黑话:用 takeaway 代替 summary #19外企黑话:用 miscellaneous 代替 others #20外企黑话:protocol,不要只知道 SOP 和standard #21外企黑话:access 究竟是什么意思?#22外企黑话:leads,只有销售才秒懂的概念#23外企黑话:campaign,只有市场部才秒懂的概念 #24
- End -
芬哥全网粉丝50W+,拥有十多年外企经验,机械工程本科,深耕制造业,自学英语进入世界五百强外企,长年在知乎撰写回答,获得知乎英语、职场领域优秀答主认证,多个回答被知乎圆桌、知乎周刊、知乎日报和知乎编辑收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