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产品管理瓶颈
作者:微信文章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 AI 时代的产品管理瓶颈的概念。
他说:打字机等现代书写工具的发明让写作变得更容易,但也导致了“写作瓶颈”的出现——写什么内容成了新的障碍。同样,具备自主能力的编程助手的出现,也带来了“开发瓶颈”——问题不再是如何构建,而是该构建什么。这种现象被称为“产品管理瓶颈”。
通俗来讲就是:当工具变得很强大时,瓶颈就会转移。简单说就是:代码写得很快,但不知道该做什么产品功能。
就像你有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厨师,他什么菜都会做,但问题是你不知道今天该做什么菜给客人吃。
以前的情况:
- 程序员写代码很慢很难 → 瓶颈是"怎么写代码"
- 作家手写很慢 → 瓶颈是"怎么写字"
现在的情况:
- AI编程助手很厉害,写代码变简单了 → 瓶颈变成"要写什么代码"
- 打字机让写字变简单了 → 瓶颈变成"要写什么内容"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决策能力。
解决方案,就是要培养"用户直觉",那怎么培养呢?
吴恩达认为,最好的产品经理应该:
1、有很强的用户同理心 - 能站在用户角度思考;
2、能快速做决策 - 不需要每次都做复杂的调研;
3、凭直觉判断,而且经常判断对 - 就像经验丰富的医生一眼就能看出病情。
他在文章中举了个例子:团队对某个产品功能有疑问,所以调研了1000个用户,调研结果和他的直觉相反。这时候怎么办?
一般人的想法(选项一): "数据说用户喜欢A,那就做A吧"。
吴恩达的想法(选项二): "数据显示我对用户的理解有偏差,让我重新思考用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基于新的理解来决策"。也就是说,完善自己对用户的心理模型,然后再依据更新后的模型做出决策。
为什么选项二更好?
1、一次数据,终身受益:不只解决当前问题,还能帮助未来的决策。
2、形成完整认知:把各种信息(访谈、调研、观察等)整合成对用户的深度理解。
3、决策更快: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可以直接凭直觉判断,不用再做调研。
这就像学开车:
新手:每次都要仔细看路标、计算距离(类似每次都要做数据分析)。
老司机:凭经验就知道该怎么开,偶尔看错路时会反思"我对这条路的理解哪里有问题",然后更新自己的认知。
总结一句话:在AI时代,技术不再是瓶颈,关键是要培养对用户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决策能力。#人工智能[超话]##AI创造营##ai兴趣创作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