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想说爱你怕丟格
作者:微信文章偶然在一家自媒体看到一则报道:《首届“蔡锷杯”全球华语文学大赛获奖名单公示》。点开报道,从头看到尾。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说类和评论类奖项都空缺,且理由惊人地一致:经Al检测与评委会研判裁定,两类征文作品全部为AI创作。
赞赏征文大赛组委会严谨细致工作作风之余,我对AI写作生出了一种深深的隐忧与后怕。
Al写作流传有些时日了,在很多地方很多人身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报道说,某些“作家”用AI写作,然后向各类报刊杂志天女散花,一年的稿费几十万。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人居然敢用AI作品去参赛,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是一批又一批。想必,“蔡锷杯”全球华语文学大赛组委会见到这种情况,也惊掉了下巴吧。
我供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老牌行政执法部门,但老牌也经不起时代的淘洗,几年前就与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合并了。为了使她的辉煌过去不至于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今年3月我退休后,就着手写《渐渐远去的工商局》系列。这个系列必然涉及到的工商部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我虽然有所了解,但并不全面,特别是对有些年代久远的细节无法确定。怎么办?我想到了AI。事实上,AI确实帮了我的忙。你只要输入一些关键词、详细说明你的需求,立马,啪啪啪,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出来了,一些时间节点能够精确到某年某月,甚至某日。我喜上眉梢,但接着大失所望。这是我想要的文章吗?这是我一贯的表达方式吗?这是我的文风吗?不是,完全不是。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包饺子,先要把肉剁碎,有时候想偷个懒,把肉往绞肉机里一放,肉是很快绞好了,但仔细一看,绞肉机绞的肉与纯手工一刀一刀剁的肉,硬是不一样,藕断丝连,色泽也不一样,尤其是,因为不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吃到嘴里味道自然也变了,是那种说不清的黏糊、暧昧。AI生成的文章就像绞肉机绞的肉。AI生成的文章要观点有观点,要场景有场景,要抒情有抒情,要描述有描述,只要你的提示足够全面,它生成的文章可以“完美”到你无懈可击。但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就是不是个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办法,我只好忍痛割“爱”,放弃AI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反对AI写作。AI开发出来就是供人使用的。一些非重大场合的发言稿,一些不太重要的致辞,一些朋友间揶揄式的问候,甚至一些官司中的起诉状、答辩状,都可以借助AI的力量。这就像你请人捉刀,就像我那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爷爷请他的长孙给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写信,皆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用AI生成的作品去投稿,甚至去参赛,就违背了AI的初衷,已经不是简单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了。
追名逐利是人类的共性,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借助AI玩玩自媒体,顺便赚点流量费,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自媒体嘛,自说自话,没有更多地损害别人的利益。通过AI写作去参赛,去博取某项荣誉某种利益,巧取豪夺本该别人获得的权益,就不是正当、正确、正常之道了,是彻头彻尾的欺世盗名。
AI写作甚嚣尘上,对各类报刊杂志、各类征文比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但需要编辑、评委们火眼金睛,更需要编辑、评委们有一颗正直又敢于说不的心。说小点,这是在认真履职,说大点,这是在维护社会的良心、守护社会的底线。单从这点上说,首届“蔡锷杯”全球华语文学大赛组委会值得一赞,他们宁缺不滥,更不作假。
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AI写作会更加风行,作家会变得稀松平常满天飞,人人都能巧舌如簧,个个都能成为思想家。但是,我更相信,那些有良知的文字工作者,是不可能爱上AI的,他们甚至会越来越鄙视AI、远离AI。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底线,他们丢不起这个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