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关税闹剧:从"交易艺术"到信誉破产的治理溃败
作者:微信文章欢迎关注“乙九说时政”!
【7月时事评论】
评论背景材料: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消息,《参考消息》11日刊登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文章《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反复无常,谈判还有什么意义?》。报道摘要如下: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的90天“对等关税”谈判窗口期已经结束,但结果并没有引起很大震动。白宫最初自信地宣称,美国可以“在90天内达成90项协议”。然而随着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低,美国政府转向第二阶段计划:在90天内达成一定数量的协议。但随着7月9日的最后期限临近,事实证明关税谈判比预期的更加困难——贸易伙伴们也不那么顺从——特朗普团队进入了第三阶段计划:美国将确保与一些国家达成“分阶段协议”,而不是最终协议。(新华社)
美式关税闹剧:从"交易艺术"到信誉破产的治理溃败
特朗普政府90天"对等关税"谈判的草草收场,从"90天90项协议"的狂言到"分阶段协议"的退守,这场不断降级的政策表演,暴露的不仅是谈判策略的破产,更是美式霸权在全球治理中信誉崩塌的缩影。特朗普曾自诩"交易艺术大师",但关税谈判的演变更像一场逻辑混乱的即兴演出。最初宣称"90天90项协议"时,白宫幕僚甚至制作了"倒计时日历",将加拿大乳制品、欧盟汽车、日本电子等领域列为"必拿下"目标。这种把国际贸易当街头讨价还价的思维,本质是霸权逻辑的虚妄——他们误以为凭借美元霸权与市场体量,就能迫使各国在关税壁垒前屈膝。现实却给了响亮的反击:欧盟以"数字税反制清单"强硬回应,将美国科技巨头纳入征税范围;加拿大对美国威士忌、龙虾加征报复性关税;日本在汽车关税谈判中坚持"对等削减"底线。当90天期限到来时,所谓"分阶段协议"仅在乌拉圭牛肉、巴西柑橘等边缘领域达成,核心诉求悉数落空。这种溃败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美国当年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强势,如今已沦为连盟友都难以撼动的尴尬。国际贸易的生命线从来不是强权,而是可预期的规则。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的"非歧视性原则""关税减让机制",本质是用制度确定性对冲国家利益的博弈性。美国作为这套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如今却成了最激进的破坏者:过去四年,其对盟友加征钢铝关税时援引"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绕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此次"90天谈判"更将"单边设定期限"的霸凌逻辑推向极致。这种规则破坏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德国巴斯夫集团将原定美国的10亿美元投资转至中国湛江;韩国三星关闭在美部分生产线,将芯片产能转移至越南;甚至美国本土企业也在用脚投票——福特汽车因钢材关税成本上升,将F-150皮卡部分产能迁回墨西哥。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当一个国家把'不确定性'当作武器,最终会发现自己被全世界筑起的高墙包围。"这场关税闹剧的背后,始终晃动着美国国内政治的魅影。中期选举前,特朗普需要用"强硬形象"讨好铁锈地带选民,关税便成了最廉价的政治道具。但经济规律从不为政治表演让路: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钢铁关税导致国内制造业损失20万个岗位,其中汽车行业裁员超4.3万,远超过保护起来的钢铁行业岗位数。更深远的影响藏在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中。越南对美出口额三年增长40%,背后是中国纺织企业的产能转移;墨西哥成为美国汽车零部件最大供应国,实质是规避关税的产业迁移。这种"去美国化"不是针对某个国家,而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当各国企业开始将"美国政策风险"纳入成本核算,当美元结算份额因"武器化制裁"被欧元、人民币分流,美国正在透支二战后积累的全球经济信任资本。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表面是谈判策略的失败,深层是霸权思维与治理能力的脱节。当一个国家把国际信誉当作可以随意消耗的筹码,当短期政治利益凌驾于长远经济逻辑,即便拥有最强大的国力,也终将在自我制造的规则废墟中,走向影响力的式微。这场闹剧的终局,或许不是某个协议的签订,而是全球经济秩序对美式霸权的集体祛魅。
来源:乙九文案编辑室
编辑:乙九说时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