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下科技自主可控之路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4月初,国际经贸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多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针对中国的叠加税率高达54%。
作为回应,中国随即宣布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后提升至84%),并强化稀土出口管制。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重塑了全球贸易格局,更将深刻影响科技产业链的布局。
本报文聚焦软件与硬件两大领域的国产化进程与机遇。
——————————————
原报告50页
本文是对报告内容的简要总结
——————————————
一、关税风暴:全球产业链重组与中国自主可控提速
1.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核心逻辑
特朗普政府依据贸易逆差计算税率,将某国对美贸易顺差除以其对美出口总额,得出比率后再除以2,即为该国的“对等关税”税率。
此举旨在设立10%的全球最低基准关税,并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率。
2.中国的反制与各国的回应
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并加强对关键资源的管控。
欧盟、加拿大等国也宣布对美国加征关税进行报复。贸易摩擦升级,加速了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
3.关税加速中国科技自立进程
集成电路(约118亿美元)和半导体设备(约45亿美元)是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重要商品。
关税增加将显著提升进口软硬件成本,迫使下游用户加速转向国产替代。
国家近年持续推动“自主可控”战略,如2022年国资委要求央企2027年底前完成信创替代,2024年四大协会(汽车、半导体、互联网、通信)联合建议企业审慎采购美国芯片,政策重点从“信创安全”转向“供应链自主可控”。
二、软件自主:模型、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浪潮
关税壁垒叠加政策推动,软件国产化进入深水区,模型、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核心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1.基座模型:国产大模型加速追赶
中国大模型产业已具备较高国产化率。DeepSeek、通义千问(阿里)、字节豆包等国产模型在能力上持续迭代。
2025年2月,国产AI应用占据国内月活流量榜主导(豆包8196万、DeepSeek 6181万)。
DeepSeek-R1在数学、代码、推理等任务上性能已比肩OpenAI的先进模型。庞大的应用市场为国产模型提供了数据、算力和生态支撑。
2.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攻坚
○ 移动端:华为鸿蒙(HarmonyOS)发展迅猛。2024Q4市占率达19%,连续四个季度超越苹果iOS,成为国内第二大移动操作系统。2024年10月,鸿蒙生态设备突破10亿台。2025年3月,华为发布完全摆脱安卓底层、不兼容安卓应用的原生鸿蒙手机Pura X,标志着鸿蒙进入全新阶段。原生应用已超2万个,包括微信、抖音等头部应用。
○ 服务器端:开源欧拉(OpenEuler)在国内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预计2024年达50%(2021年不足15%)。年新增装机超500万套,累计装机破1000万套。其全球化与AI化(如赋能机器人平台)进程加速。
○ 桌面端:Windows仍主导(超80%),但国产系统(如银河麒麟、统信UOS)借助信创东风发展。鸿蒙PC版预计2025年5月发布,或将带来新变局。
○ 操作系统:鸿蒙崛起,欧拉渗透
○ 数据库:差距显著,替代空间广阔
全球数据库市场由AWS、微软、Oracle主导。2023年华为、阿里云跻身全球前十,但营收规模与国际巨头相差10-15倍。国内关系型数据库市场,本土品牌在公有云和本地部署份额持续提升,国产替代加速。
○ 办公软件:与海外同起跑线,AI赋能新增长
金山WPS在国内移动办公市场占有率超90%,政企渗透率达78%。协同办公OA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6年达163亿元。国产办公软件在AI商业化(如WPS AI)和云服务方面积极探索,叠加信创需求,前景广阔。
3.工业软件:从“能用”到“好用”的漫长征程工业软件已渗透到规上工业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等全流程。关税压力下,国产替代需求迫切,但各领域进展不一。
○ EDA:被誉为“芯片之母”,是芯片设计的关键工具。国际三巨头(Cadence、Synopsys、Siemens EDA)垄断国内市场超70%,国产龙头华大九天份额约5.9%。国产化率低,替代空间巨大。
○ CAD:在2D领域,中望软件、浩辰软件等已具备竞争力。但在高价值的3D CAD市场,国产化率仅约5%,达索、西门子、欧特克占据主导(2022年合计51%)。中望软件三维产品(ZW3D)凭借价格和易用性优势积极拓展。
○ CAE:用于工程仿真,2022年市场规模37.6亿元。Ansys、西门子、达索仍主导,但份额下降。国产厂商技术积累和生态建设是关键。
○ ERP:国产厂商在中小企业优势明显,但高端市场(58%)仍被SAP、Oracle等占据。用友、金蝶持续向高端拓展。○ PLM:2023年中国市场达28.8亿元。西门子、达索、PTC等国际巨头份额出现下滑(西门子从18.1%降至14.3%),为国产厂商留出空间。○ MES:未来三年,超30%制造企业计划优先替换MES系统。2023年市场规模142.8亿元。汉得信息、赛意信息等国产厂商占据一定份额。
○ 管理软件(ERP/PLM/MES):国产厂商发力中高端○ 研发设计类(EDA/CAD/CAE):攻坚高端,任重道远
4.国产软件代表性企业
○ 中国软件(CEC系): 核心平台,涵盖操作系统(麒麟)、数据库(达梦)、税务、金融监管等业务。
○ 太极股份(CETC系): 网信核心,布局操作系统(普华)、数据库(金仓)、中间件(金蝶天燕)等,金仓数据库装机超百万套。
○ 华大九天(EDA): 国产EDA龙头,目标2025年完成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工具系统建设。已并入中电子集团,获资源协同。
○ 中望软件(CAD): 国产CAD领军,提供All in One CAx解决方案,其ZW3D在通用三维领域凭借性价比和易用性寻求突破。○ 用友网络/金蝶国际(ERP): 国产ERP双雄。金蝶提出“AI+管理”新范式;用友BIP融合大模型升级平台与应用。○ 金山办公(Office): 全球领先的“AI+办公”企业。WPS AI 2.0赋能C端订阅(付费用户破百万)和B端(服务超1.8万家政企)增长,信创市场(B端授权)是其重要基本盘。
三、硬件自强:芯片替代与算力产业链的韧性
关税壁垒叠加技术封锁,倒逼国产CPU、GPU加速发展,并带动服务器、数据中心(IDC)及配套产业链(液冷、电源)变革。
1.CPU:x86主导,国产厂商持续突破
○ 市场格局: 英特尔、AMD占据中国CPU市场主要份额(约50%+30%)。在信创服务器领域,x86架构凭借兼容性优势仍是主流(2024E占比超60%),ARM架构(鲲鹏、飞腾)占比有所提升但仍较低。
○ 国产力量: 海光(x86兼容)、鲲鹏(ARM)、飞腾(ARM)、龙芯(LoongArch)、兆芯(x86兼容)等是主力。海光7390、飞腾S2500、鲲鹏920等产品性能不断接近国际水平,但在生态、主频等方面仍有差距。
○ 关税影响: 英特尔、AMD中国区营收体量大(2024年分别约155亿、171亿美元),关税增加成本,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2.GPU/AI芯片:国产算力扛起大旗
○ 市场爆发: 中国AI芯片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加速芯片出货超270万张。GPU卡占70%。本土品牌出货超82万张,市占率约30%。互联网是最大买家(超65%)。
○ 国产替代: 英伟达占据优势,但华为昇腾份额领先于其他国产厂商(2022年国内AI加速卡市场约10%)。昇腾910(320 TFLOPS FP16)、寒武纪MLU370-X4(96 TFLOPS FP16)、海光深算一号等产品迭代加速,在特定场景满足需求。
○ 需求强劲: 中国AI服务器市场2024年增速达134%(IDC),规模221亿美元。互联网、政府等行业资本开支韧性较强。阿里(725亿)、腾讯(767亿)2024年资本开支占营收比仅约10%,远低于微软、Meta(20-30%)。国内外巨头持续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
3.算力基础设施:AIDC、液冷与电源的变革
高算力、高功耗的AI芯片驱动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 AIDC(AI数据中心):与传统IDC相比,核心特征是超高算力规模、超高功率密度(单机柜20-100kW vs 传统3-8kW)和超高能效要求(PUE值持续下降)。液冷技术成为应对高功耗的关键。○ 液冷散热: 因高功率芯片(如Intel Granite Rapids CPU TDP达500W)而成为刚需。2023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达15.5亿美元(+52.6%),冷板式占95%。预计2023-2028年CAGR 45.8%,2028年达102亿美元。互联网是最大买家(46.3%),电信、政府需求增长快。
○ 电源: 高功率密度服务器对电源的功率、效率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国产电源厂商迎来发展机遇。
4.国产硬件代表性企业
○ 海光信息: 国产x86 CPU和GPGPU(深算系列DCU)核心供应商。营收持续高增长(2023年60.12亿),产品迭代迅速。○ 寒武纪: 中国AI芯片先行者,提供云边端一体芯片及平台软件。营收增速快(2018-2023 CAGR 43.39%),持续投入通用智能芯片研发。
○ 龙芯中科: 坚持完全自主指令系统(LoongArch),打造独立生态。产品覆盖嵌入式(龙芯1号)、工控/终端(龙芯2号)、桌面/服务器(龙芯3号)芯片。○ 中科曙光: 高端计算及自主可控领军企业。控股/参股海光信息、中科星图、曙光数创(液冷)等优质资产,在HPC、AI服务器、存储等领域领先,液冷技术优势显著。○ 中国长城(CEC系): 中国电子旗下自主计算主力军,构建完整自主产品谱系(含飞腾CPU)。子公司飞腾CPU年营收超20亿,总销量破1000万片。2024年发布基于飞腾和国产GPU的AI服务器。
四、自主之路的机遇与挑战
中美“对等关税”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成为加速中国科技产业链,特别是核心软硬件“自主可控”进程的催化剂。
• 软件领域:国产基座模型(DeepSeek、通义千问、豆包)能力快速追赶,生态初具规模;操作系统(鸿蒙、欧拉)在移动端和服务器端取得显著突破,桌面端和数据库领域替代空间巨大;工业软件(尤其EDA、高端CAD/CAE)仍是攻坚重点,需持续投入突破。办公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受益国产化与AI赋能。• 硬件领域: 国产CPU(海光、鲲鹏、飞腾、龙芯)在多场景应用规模扩大,GPU/AI芯片(昇腾、寒武纪等)在算力需求爆发下加速迭代;AI服务器、高功率密度数据中心(AIDC)带动液冷、电源等配套产业升级,增长韧性强。
页:
[1]